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建水鄉特色經濟區 促生態與産業雙贏——“世界工廠”的水鄉情懷

  • 發佈時間:2015-11-01 16:49:5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廣州11月1日電(記者趙東輝)徜徉在華陽湖繁花似錦的小徑上,看白鷺輕盈地劃過水面。此情此景,令老輩的東莞人仿佛回到童年,重溫嶺南水鄉時光。

  這不單是一個地點的環境變遷。自2013年以來,東莞針對鎮街經濟行政隔閡、生態系統退化的現狀,統籌發展西北部10鎮1港,設立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促進生態與産業雙贏。這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城市,走出綠色發展與共用發展的新路。

  推動“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型

  作為國內少有的不設縣的地級市,30多年的高速增長,東莞已形成鎮域特色的經濟佈局。然而,這種過於“碎片化”的發展格局正顯現弊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由點及面,一度被人們稱為“有城鎮無城市”“城不像城,鄉不像鄉”,甚至認為陷入“半工業化”困境。

  水鄉地區位於東莞西北部,歷史上是魚米之鄉、富庶之地,在工業化進程中卻逐漸成為經濟“凹地”。目前其生産總值約佔全市五分之一,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卻分別佔九成和一半。在社會經濟管理上,鎮與鎮各自為政,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斷頭路就達60多條。

  早在2012年東莞就有針對性地提出,要打破“行政區經濟”的壁壘,以水鄉建設構築“經濟區經濟”。根據總體規劃,到2030年水鄉地區生産總值達到5200億元,每人平均GDP達到25萬元左右,這相當於再造一個“新東莞”。

  “規劃的中心思想,是引導各鎮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和一體化發展,跨鎮整合資源,消除‘諸侯經濟’。”東莞市委副書記、水鄉管委會主任姚康説,除總體規劃外,水鄉經濟區還制定有生態環境、産業發展等10個細分規劃,形成規劃疊加的“篩子”,“只有能通過這個‘篩子’篩選的項目,才能在水鄉落地”。

  如今,人們感受最深的是:修路、環境建設等事項,正從行政區配置轉向經濟區整體配置,一些老大難問題正被逐一解決。通往城區的水鄉大道,串起了沿途五個鎮之間的“半截路”。水鄉新城則橫跨道滘、洪梅和望牛墩三鎮,形成連片開發經營的新模式。

  環境效益帶旺“融合經濟”

  華陽湖的巨變,讓當地農民“看見了”環境的效益。這裡地處麻涌鎮中心區,昔日曾有禽畜養殖場和電鍍漂染企業,違章建築雜亂。現在則建成風景秀麗的濕地公園和22公里長的水上生態綠道。

  “‘花海漂遊’已成為明星景點,今年上半年吸引遊客近60萬人次,香蕉、荔枝、花卉等産品遠銷各地,周邊村集體土地租賃價格提高了7倍。”麻涌鎮人大常委會副主席黃偉雄説。

  過去撂荒的農保田,今天成為農民致富的“農寶田”。“去年底,我把這裡的土壤、河水拿去檢測,發現沒了污染,大家才放心回到土地上來。”土生土長的麻一村村民莫志文聯合20多戶村民,不但建起火龍果、葡萄、蘑菇、塘魚生産基地,還經營休閒觀光農業。

  生態變好了,更增強了産業吸引力。水鄉地區開始“騰籠”,形成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氣象。

  原本以糧油加工見長的麻涌鎮,正轉型為電商名城。京東商城、菜鳥網路等電商巨頭在此設立區域總部,簽約貿易額達500億元。

  低端污染産業比較集中的道滘鎮,及時提出打造“六新小鎮”,主攻新材料、新裝備、新硬體、新能源、新醫藥和新業態。鎮內一個停業酒店通過改造,變身為孵化器,提供設計、檢測、鐳射加工、機器人等高端技術服務。

  塑造留得住鄉愁的“新型工業文明”

  水鄉還麗影,水鳥懷故林。在麻涌、沙田、道滘等東莞鎮街漫步,映入眼簾的是,河涌縱橫的“水網”與田園、濕地構成的“綠網”融為一體,儼然一派美麗的田園景觀。

  “在珠三角廣深中軸線上,水鄉片區是唯一一個連片低密度建築區,通過特色生態和人文環境吸引人才、資金集聚,創建生態文明和工業文明協調發展的新局面。”道滘鎮委書記鄧濤這樣對記者説。

  讓更多的低端産業用地復綠,以“減量”引領轉型,為水鄉建設開闢了廣闊天地。水鄉不再一味依靠增加建設用地來換取經濟規模的擴大,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激活土地存量,特別是提高用地效益上。一些鎮村建設用地變少了,經濟效益卻上去了。

  留住鄉愁,回歸嶺南特色被寫入水鄉風貌管理規定。水鄉管委會專門對廠房、民居、旅遊設施等列出具體建設細則,力推形成“田園野趣盎然、水岸活力繽紛、空間疏落有致、建築秀美靈動”的水鄉畫卷。

  “水鄉經濟區的一個重要啟發是,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要重視創造城鎮新形態,‘活化’文化傳統,形成本地個性,避免‘攤大餅’和千篇一律的城鄉建設弊端。”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