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族復興關鍵一程闊步前進 學界熱議五中全會公報
- 發佈時間:2015-11-01 16:39:32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內容摘要: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現代文明應該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觀念上的“綠色文明”,市場經濟應該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綠色經濟”,其關鍵是拋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消費、高污染”的非持續發展模式,創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適度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為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民生改善“快車”在“十三五”期間將再次大幅度提速——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産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十三五;貧困人口;中國經濟;生態;發展戰略;文明建設;常態;小康社會;脫貧
作者簡介:
10月29日,黨的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在萬眾矚目中勝利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宏偉藍圖已然鋪開畫卷,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之路清晰展現。正如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教授盛斌所言,“‘十三五’規劃描繪中國強國雄心、制定發展藍圖、傳遞合作共贏信號,向世界展示出中國保持穩定發展的堅定信心。”
全會公報發佈後,第一時間採訪多位學者,展望“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亮點。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十三五”時期是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特殊而關鍵的五年。這五年,中國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發展階段躍升,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衝刺。全會提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保持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站在歷史新起點上,全會以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徵、新趨勢的深刻把握,擘畫出未來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程恩富認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將亮點頻出。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國際經濟合作中不斷採取有力措施,將進一步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打造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創業的新引擎,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三大戰略,將催生經濟新增長極;推進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機制體制,將為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大勢不會改變。”程恩富對此充滿信心。
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彰顯了中國共産黨對“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本質上是要完成文明的轉型,終極關懷是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現代文明應該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觀念上的“綠色文明”,市場經濟應該是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綠色經濟”,其關鍵是拋棄“高投入、高消耗、高消費、高污染”的非持續發展模式,創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適度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如果將‘小康中國’比喻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青年,那麼經濟是心臟,政治是大腦,文化是靈魂,社會是體質,生態是血液。”呂忠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只有真正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才能發揮其促進調結構、轉方式的功能與作用;同時,也只有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實現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才能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
民生改善“快車”再提速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強調了全面小康之“全”,小康是對所有人群的全覆蓋,是不分地域、不分群體、不分層級、不分民族的小康,農民不能落下,貧困人口不能落下,城市低收入人群不能落下。
為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民生改善“快車”在“十三五”期間將再次大幅度提速——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産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改善民生就是發展,而且是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程恩富認為,經濟指標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唯一指標,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必須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等問題,“發展以民生為導向,是‘十三五’的一大亮點”。
“十三五”規劃具有世界意義
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世界。謝春濤認為,“十三五”規劃不僅對跋涉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社會主義中國意義非凡,還將産生更加深遠的世界影響。例如,2020年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就是對減少世界貧困人口的巨大貢獻。
在盛斌看來,隨著“十三五”規劃的推進,中國將進一步由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邁進,“這無疑將對完善世界經濟地理版圖産生重要影響”。盛斌分析,“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促進産業與技術的轉型升級,提高中國出口産品與服務的品質、品牌與科技含量,從而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産生顯著的競爭效應。與此同時,中國保持穩速、創新驅動、可持續、平衡、包容性和開放的增長,將繼續為全球經濟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提供持久動力。此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企業“走出去”進程的加快,“一帶一路”、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經濟合作新倡議的推進,中國將積極推動和參與世界經濟治理機制變革,為全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有益的實物性和制度性公共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