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醫藥研究:需跳出既有方法的框框限制

  • 發佈時間:2015-11-01 01:30:5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5日,屠呦呦研究員因青蒿素的研發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消息一經發佈,迅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西醫藥”的大辯論。中醫中藥的科學性到底該如何證明?10月31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農工黨中央委員會在京聯合主辦“第二屆中醫科學大會”,共同探討如何求證中醫中藥的科學理論。

  事實上,在我國有著5000多年曆史傳承的中醫中藥,其針灸、拔罐、湯藥等療法的有效性在國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然而,近百年來,隨著西醫西藥的強勢“入境”,傳承了數千年的中醫中藥開始逐漸萎縮,中醫療法也面臨著諸多質疑。

  面對這些質疑,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在“第二屆中醫科學大會”上直言不諱地指出:任何忽視傳統醫藥給人類健康所帶來價值的行為,都是一種傲慢和偏見。

  施賀德説:“中醫藥傳承了數千年的智慧,不光能解決各種慢性疾病等,還給我們帶來了健康的生活。隨著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中國和全世界的疾病譜中佔據越來越重的比例,中醫藥對疾病的預防作用和保持健康的作用就更為重要了。”

  施賀德告訴記者,世界衛生組織認可並且重視傳統醫學在各個國家衛生體系中發揮的作用。2014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通過《傳統醫學決議》,肯定了傳統醫學的重要性和價值,並向各成員國發佈了截至2023年的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戰略。

  “傳統醫學往往既面臨著全盤吸收的擁躉,又面臨著不加查證的質疑,有一些人不相信傳統醫學的好處,而另一些人又不承認傳統醫學的局限性。”施賀德認為,“要克服這一挑戰,唯一的辦法就是需要我們系統性地找到傳統醫學的科學證據。”在施賀德看來,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中國的屠呦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諾貝爾獎是對一個科研工作者最高的獎勵。青蒿素挽救了世界上貧困地區幾百萬人的生命,屠呦呦獲得諾獎是實至名歸。”

  對於傳統中醫藥的國際化之路,施賀德卻有著較為審慎的看法。“中藥不是簡單的通過分子合成,使它符合國際的品質標準而已。”施賀德説,“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傳統醫學用一種更加系統的眼光來看待健康,通過很多方法來恢復和保持人體健康,而不是僅僅消除某個病的症狀。”在他看來,這正是中醫的價值所在。“但也正是由於中醫這一特性,使得現代很多科學方法在中醫藥領域不夠用,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事例都能通過對照實驗來測量的。”

  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劉曉峰認為,從古到今,中醫藥的發展始終是一個開放相容、與時俱進的過程,也是不斷吸收同時代科學技術進行創新發展的過程,隨著現代社會自然科學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學科的交叉融合成為科學發展的潮流,特別是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以及智慧醫療等資訊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對中醫藥資源配置、服務模式、科技創新和管理模式産生了重大影響。他建議,要在繼承中醫藥理論和學術的科學內涵、保持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借鑒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手段,創新發展中醫藥理論和實踐。

  對此,施賀德的看法與劉曉峰有著驚人的一致。他認為,“單純地戴著現代科學的眼鏡來審視幾千年的醫學智慧和經驗,並不是挖掘傳統醫學證據基礎的唯一辦法,需要跳出既有方法的框框限制,找到創新的方法來測量和記錄。”

  施賀德舉例説:“比如中醫藥加上大數據,有可能將成為未來中國對世界做出的又一大切實的貢獻,這一貢獻的意義有可能超越中醫藥的範疇。”

  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身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的王國強,對中醫藥未來的發展也有著更為長遠的謀劃——推進中醫藥創新驅動發展。

  王國強認為,推進中醫藥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強化科技支撐。“中醫藥的研究應當瞄準中醫藥科技創新前沿和重點,整合生物醫學、系統科學等研究方法,闡明中醫藥理論的科學內涵,創新發展中醫藥理論和技術,並將中醫藥原創思維與快速發展的資訊、生物、新材料等新技術以及不斷涌現的新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從中尋找創新靈感和路徑。同時還要加強中醫藥科技規劃和項目的統籌,打破創新壁壘,創建戰略聯合體,把技術需求、服務需求和創新攻關結合起來,將資源優勢、知識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經濟優勢,促進中醫藥服務業發展。”

  (科技日報北京10月31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