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 仍是A股財富機器
- 發佈時間:2015-10-31 06:36:46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歷經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以及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等考驗
2009年10月30日,28家公司開創A股創業板先河。六年過去了,2015年10月30日,創業板數量接近500家,單月上漲19%,實現月K線兩連漲。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六年,創業板成為A股財富機器,上市公司整體業績表現強勢,但內部也存在分化。雖然機構投資者佔比大幅增加,但今年三季度被凈拋了40多億股,佔總股本的2.4%。有分析認為,從成長性來看,創業板未來仍然是牛股集聚地,特別是符合經濟轉型方向的線上教育、網際網路金融、智慧製造、資訊軟體等等。
文/表
廣州日報記者 張忠安
週五滬深兩市衝高回落,上證指數收盤下跌0.14%。而此前強勢的創業板也未能倖免,收盤下跌0.28%,報2478.28點。不過,整個10月份,創業板指數累計上漲了19%。數據顯示,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登陸創業板以來,創業板公司數量出現爆髮式增長,目前達到484家,是首批28家公司的17.29倍。
記者獲取的數據顯示,在484家上市公司中,其中95%為高新技術企業,73%為戰略性新興産業公司,板塊總市值3.6萬億元,累計融資規模3951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持續保持在5%以上,六年收入複合增長率18%,這一連串的數字客觀地詮釋了創業板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培育新興産業方面取得的成績。
創業板IPO將淡化盈利指標
不過,由於受到創業板IPO制度影響,一些被市場看好、但業績暫時不達標的公司被拒之門外。2014年5月,創業板準入條件進行了適度調整,取消了持續增長的要求,適應了創新型企業業績波動的特點,但創業板現有財務準入門檻仍要求發行人已經盈利,導致更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尤其是網際網路、生物制藥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內的創新企業無法進入創業板市場,使得很多優秀的網際網路公司奔赴境外。記者獲取的數據顯示,2000年至今,內地網際網路和科技型企業共經歷了5次海外上市浪潮,海外上市的網際網路企業中近一半在上市前一年的凈利潤為負,例如京東上市前一年虧損24.85億元,上市當年虧損擴大至129.54億元。另一方面,網際網路企業常見的VIE架構也成為眾多網際網路公司境內上市的主要障礙。
不過,深交所週五(10月30日)表示,將推動設立創業板專門層次,以滿足尚未盈利、及已實現盈利但尚未補虧的網際網路和科技創新企業上市融資需求。深交所稱,創業板將會設置差異化的上市條件,淡化以盈利為單一指標的估值理念,更加貼近新興産業的發展規律和現實需求。同時,也在研究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企業拆除VIE相關問題,迎接紅籌企業回歸,也讓國內投資者得以分享企業高速成長的收益。
根據最新的三季度報,在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主機板塊中,創業板表現最好,歸屬於上市公司凈利潤整體增幅達到23%。不過,板塊內部分化也比較嚴重,有11家公司業績增幅超過10倍,也有5家公司業績降幅超過1000%。而從開板以來,創業板業績表現也出現明顯分化。有分析人士表示,雖然創業板公司代表高成長性,但由於大環境在變化,以及企業經營團隊和行業不同,並非所有的創業板都是八九點鐘的太陽。
2015年三季報已經披露完畢,記者對比發現,A股上市公司中,創業板2015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累計達到2560.67億元,同比增加30.36%。歸屬於上市公司凈利潤達到356.84億元,同比增長23.01%。業績整體增幅遠好于中小板和主機板公司。
6年來幾經風雨保持增長
歷史數據看,創業板公司也維持了較高的增長,創業板六年來先後經歷了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以及國內經濟下滑等嚴峻外部環境的考驗。但創業板公司迎難而上、銳意進取,收入增長率六年來始終保持穩定增長,平均收入規模已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8.25億元,增幅達到170.5%。凈利潤經歷了2012年的小幅下滑後迅速回升,2014年平均凈利潤達9435萬元,相比2009年增幅達62.06%。其中,在2013年之前上市的355家公司中,34家公司上市後凈利潤複合增長率超50%,78家公司凈利潤複合增長率超30%。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創業板公司都具有較高的成長性。
最新動向
三季度機構減持超三成倉位
由於創業板明顯的賺錢效應,吸引了大量投資進入。記者從深交所獲取額數據顯示,2015年,創業板交易量佔深市總交易量的比例已從2009年的0.96%上升至22%,增幅達22.9倍。而且機構投資者佔比也較大。不過,記者發現,在今年的股市深度調整中,機構減持了超過三成倉位。有分析認為,從最近表現看,不排除有機構開始再度入貨創業板個股。
根據深交所提供數據,6年來創業板的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截至2015年9月25日,機構投資者持有流通市值的份額從2009年的3.56%上升至43.36%。機構持股比例的上升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創業板發展的認可和對前景的信心。
有分析認為,創業板的亮點,首先是股價活躍。截至2015年9月底,創業板共有450家公司複權後股價高於發行價,僅34家公司股價破發。其中,342家公司最新複權價較發行價漲幅超過100%。自創業板指2010年6月1日設立至2015年9月25日,創業板指幾經起伏,但仍在波折中實現了102.1%的正收益,遠高於A股其他幾大指數的收益。
除了股價活躍和業績整體表現較好外,分紅比例增加也是一大因素。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2014年,創業板公司合計分紅410.5億元,佔累計實現凈利潤合計額的32.4%,高於深市平均分紅比例。
不過,記者發現,在本輪市場調整中,機構也成為創業板減持的主力。記者從同花順ifinD系統提取的數據顯示,在今年三季度,包括QFII、保險資金、全國社保、公募基金等機構累計持有創業板個股為87.86億股,相比二季度末129.8億股的規模,減少了32.31%。其中,東方財富、萬達資訊、衛寧軟體等都被減持在1億股之上。而在三季度被機構增持較多的個股主要有宋城演藝、互動娛樂、維維通信等。
但有分析人士表示,三季度減倉一部分是為了規避市場風險主動減倉,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市場缺乏流動性而被迫平倉,“但10月份以來,A股情緒逐步恢復正常,包括私募、公募等機構有補倉的跡象。因此,機構持有創業板的規模在第四季可能觸底回升。”廣州一位私募人士陳君對記者表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