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0-30 06:33:5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韓一軍
進入21世紀後,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資訊化技術的加速應用,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農業與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傾向,如在城鎮郊區發展觀光農業、休閒農業和都市農業等,在發達地區發展資訊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在農産品主産區發展高端增值農業,建立農産品加工基地、設立農産品直銷市場等方式。這一系列農業與二三産業融合的發展形式帶動了當地農業産業的發展、農村面貌的改善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具有很高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農村三産融合將成為拉動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對於這個新事物,我們要充分認識其戰略意義並積極推動。
充分認識農村三産融合的戰略意義
1、國民經濟顯著提升、産業結構均衡顯著改善為實現三産融合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與産業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生産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從1978年的第十,到2010年排位第二;GDP總量年均增速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另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生産總值636463億元,比2013年增長7.4%。同時一二三産業間的比重有所調整,第一産業比重下降,二三産業的比重逐漸增加。經濟總量極大提高,為三産融合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三産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加工業的發展及休閒服務業的發展為三産融合創造了條件。
2、農業自身發展態勢較好、産業化水準不斷提高為農村三産融合發展創造有利的産業條件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農業産業發展迅猛,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更加開放,國外先進技術和低價優質農産品大量涌入中國,帶來了農業發展的新機遇。目前,全國各地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勢頭強勁,産業化經營已由個別地區率先推行發展為全國大範圍的整體推進,已由少數行業和部分産品的“一花獨放”發展為多行業、多産品的“百花爭艷”,近年來,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大力推動了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方興未艾,這都為我國三産融合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主力軍力量。
3、糧食産量“十一連增”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矛盾要求探索新的産業發展方式
我國糧食産量實現“十一連增”,但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日益凸顯。三産融合,是中央既定方針,是我國實現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戰略選擇,提升農業效率與擴大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今後要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通過政策和制度創新,優化推進農村三産融合發展的環境,促進三産融合持續健康有序發展,讓農業、農村、農民更好地分享農村三産融合發展的成果。
4、推動農村三産融合發展是我國建設新型城鄉關係、改善農村環境、促進農村消費的重要路徑
從城鄉收入的角度來看,農民並沒有得到與經濟高速增長相對應的實惠,農民在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多數農民雖然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準有所提升,但並沒有改變其弱勢地位。三産融合是新時期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新方向,能夠改變原有的耕作模式、生産模式及銷售模式,延伸農業産業鏈,並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農業産業鏈延展帶來的價值增值,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創造新型城鄉關係。而且農村三産融合通過將第一産業與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能夠更有效地保護環境,對農村産業結構調整起到積極作用。
5、發展農村三産融合可以充分汲取國際經驗
一些國家尤其是日、韓及歐洲的一些國家已經走過或正處於大力發展現代化友好農業的進程中,通過分析這些國家的做法後不難看出,這些國家在發展現代化農業、促進農業三産融合的過程中,具有許多共性,他們始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發揮農業協會、農民合作社組織的作用,具有健全的農業培訓體系,各國政府都在農業補貼、法律法規的制定和頒布及全方位的服務等配套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國在當前資源環境約束明顯、農産品生産成本不斷上升的嚴峻背景下,更應該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大力推進我國農村三産融合,努力轉變農業生産方式,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推動農村三産融合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1、發展思路
以農民增收為主線,農業為依託,農産品加工業為引領,技術創新為動力,融合機制為紐帶,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發展農産品加工企業,推動生産要素跨界配置和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及休閒等相關服務業的有機整合,延長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優化農産品産地生産力結構佈局,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緊密連接、協同發展。
2、發展框架
結合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以及目前我國農村三産融合的發展階段,可以從橫向、縱向、一體化等方向構建我國農村三産融合的發展框架。
第1方向:水準多樣化。農業作為加工的原材料,需要多種多樣的農産品生産,單一品種的主産地應向地區性多元化的綜合農業轉換。
第2方向:垂直多樣化。由生産者或生産者集團主導,從生産向加工、銷售的商業化領域擴展,因此,進入農業和農村的附加價值得到提升的同時,可以避免氣象災害或價格變動等由生産部門引發的損失,從而達到全産業融合。
第3方向:農工商一體化産業。單獨由農業生産者來開發新商品、開拓國內外市場或地區品牌等活動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新産品開發時,通過將掌握高技術的食品製造企業、具有有利銷售網的流通企業、零售企業等結成連帶關係,克服這種局限便是農工商一體化。
3、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現代農業發展的産業融合,必然涉及對土地、水利、林木等農業資源進行市場化的優化配置,集約使用,客觀需要融合性的農業管理思維和服務,提供融合性管理服務的途徑是深化農業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農業大部制改革,實行一體化管理,建立適應融合型農業發展的管理體制;拓寬農業管理的範圍,實行寬領域管理;賦予農業管理部門有效的管理權力和手段。
第二,加快農産品和食品加工産業的發展。加大龍頭企業科研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完善品質安全體系,保障食品安全;推進農業産業化示範區建設,延伸農業産業鏈;完善“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模式。
第三,加快現代休閒農業的發展。應加大對休閒農業規範、扶持、引導和推動的力度,不斷推出以旅促農的農旅結合發展方式,使農業從過去單一的食品保障功能逐步拓展為傳承文化、休閒觀光旅遊等多功能産業,促進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四,加快三産融合主體的培育。應通過政策調整,引導涉農企業,跳出傳統農業單一的産業內發展思維局限,主動實施跨産業的多元化經營戰略,提高涉農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提升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增加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積極發揮種植能手、專業大戶務農致富的帶頭作用,發展家庭農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支援農民興辦專業合作或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給農民生産合作社或者以土地入股農民生産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和管理,強化對農民生産合作社的政策、資金支援,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
第五,加快農村三産融合政策體系的構建。從科技、財政、金融、土管等方面為産業融合提供政策支援,由農業部牽頭制定。融合型産業識別的基本依據是在技術、生産、加工、包裝、儲運、消費等經濟環節,均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能夠有效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科技政策上,打破傳統的分行業、部門的研究與開發政策,在制定國家科技計劃、進行科技立項時,充分考慮技術融合因素,對融合性産業發展技術研究優先立項,引導建立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科研機制,産出更多融合性技術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技術成果的資産專用性。財政政策上,為融合性産業發展涉及的相關企業提供稅費減免等優惠,扶持産業發展;金融政策上,對融合性産業發展在貸款金額、貸款期限、貸款利息、還貸方式上提供商業或政策性金融支援,大力發展農業風險投資;土地政策上,對融合性産業發展減少土地出讓金或土地使用費。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