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多效並舉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0-29 09:53:30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就顯著,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物質技術裝備水準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支援力度不斷加大,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與此同時,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採以及農業內外源污染相互疊加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室處長王莉近日就此談了她的看法。

  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環境污染、生態系統退化以及農業資源緊缺,是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重問題。”王莉説。

  環境污染主要涉及三方面問題:一是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鎘、汞、砷等重金屬不斷向農産品産地環境滲透,全國土壤主要污染物點位超標率達16.1%。二是農業內源性污染嚴重,化肥、農藥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農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三是畜禽糞污有效處理率不到一半,有些畜禽糞便沒有經過合理的處理直接進行排放,對農田、水體造成污染。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工業飼料使用越來越多,糞污處理的壓力和成本會越來越大。此外,海洋富營養化問題也十分突出,赤潮、綠潮時有發生,漁業水域生態惡化。

  生態系統明顯退化,使生態保育型農業建設的任務更加艱巨。草原超載過牧問題依然突出,草原生態總體惡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轉;高強度、粗放式生産方式將會導致農田生態系統結構失衡、功能退化,農林、農牧複合生態系統亟待建立;湖泊、濕地面積萎縮,生態服務功能弱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瀕危物種增多。數據顯示,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295萬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蝕量45億噸,沙化土地173萬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12萬平方公里。

  農業資源緊缺主要體現在耕地數量方面,全國新增建設用地佔用耕地年均約480萬畝,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壓力越來越大。此外,佔補平衡補充耕地品質不高、種植方式不合理等問題造成耕地品質的下降。例如,東北的黑土在耕種過程中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種植結構也比較單一,導致土壤品質下降。

  綜合防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王莉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防治農田污染,綜合治理養殖污染。要進一步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綠肥種植。同時,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範。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大力推動農業迴圈經濟發展。建設農田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綜合治理地膜污染,推廣加厚地膜,開展廢舊地膜機械化撿拾示範推廣和回收利用,實施重度污染耕地用途管制。

  二是保護草原生態,恢復水生生態系統。要堅持基本草原保護制度,開展禁牧休牧、劃區輪牧,推進草原改良和人工種草,促進草畜平衡,推動牧區草原畜牧業由傳統的遊牧向現代畜牧業轉變。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獎勵試點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貼政策。要加快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恢復草地生態。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退耕還濕試點範圍,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要採取流域內節水、適度引水和調水、利用再生水等措施,增加重要濕地和河湖生態水量,實現河湖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力度。

  三是穩定耕地面積,提升耕地品質。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嚴控新增建設佔用耕地,確保耕地保有量在18億畝以上,確保基本農田不低於15.6億畝。堅持耕地佔補平衡數量與品質並重,全面推進建設佔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

  發揮財政職能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財政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財政通過相關的獎補措施和扶持政策,可以對農戶進行引導和激勵。通過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援政策實施規模和範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援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在轉換投入方式,創新涉農資金運作機制方面,也可以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王莉説,在發揮財政機制的同時,市場的調節作用也不可或缺。例如通過産品標識,從最初的無公害食品到綠色食品,再到如今的有機食品,讓消費者為污染防治買單。通過符合市場規律的方式,自發保護環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