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特色治理“大城市病”路子(刷新見解)
- 發佈時間:2015-10-29 08:46: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探索中國特色治理“大城市病”路子(刷新見解)
目前,北京集聚了過多非首都功能,導致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大氣污染、房價高漲、社會治理難度加大,“大城市病”問題突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是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治理“大城市病”的路子。
把疏解人口、産業與疏解非首都功能結合起來,消除“大城市病”的病因。一個地區所承載的人口和産業必須與當地資源環境相適應,否則,就會出現嚴重問題。當前,北京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和“大城市病”,根源在於人口和産業過度集中、優質資源和功能過度集中。嚴峻的形勢倒逼北京必須疏解非首都功能和産業,控制人口過度膨脹。應採取嚴控增量與疏解存量、“市場之手”與“政府之手”相結合的辦法,一方面合理確定新增産業“負面清單”,嚴格限制非首都功能項目開工;另一方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一般製造業和區域性批發市場疏解到生産和運營成本更低、市場前景更好的河北一些地區。此外,應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慣性思維,積極引導教育、醫療等部分公共資源以及行政性、事業性服務機構向周邊區域合理轉移。
突出正確的城市定位,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時強化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將北京明確定位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北京應緊緊圍繞這一定位來謀篇佈局。當前應特別注重打造科技創新中心,著力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發展重點實驗室、成果轉化基地、科技孵化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依託科教與金融資源,發展助推創新創業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和股權眾籌,為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援;依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進一步推動創新要素集聚聯動,營造勇於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構建“多核多中心多圈層”的城市結構,優化調整城市空間和人口佈局。北京是典型的單中心結構,城市功能大都集中在市中心。這給交通帶來巨大壓力,降低了城市運作效率,加劇了大氣污染。今年7月,北京正式提出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這將推動北京向“多核多中心多圈層”結構轉變。應把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準放到優先位置,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衛星城的吸引力;謹防副中心發展陷入“房地産化陷阱”,避免房地産業過度發展、房價高企削弱産業和人口流動的動力。
協同構建産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北京應加快清退低附加值、污染型産業,對不符合功能定位的産業進行整體轉移,實現發展的高端化、服務化和低碳化。河北則應推動能源革命,實現綠色迴圈低碳發展。一方面,健全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企業;另一方面,合理承接首都産業轉移,對接北京創新型企業,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以此帶動産業升級和産城融合。
深入推進交通一體化和開髮式扶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解決“大城市病”不是甩包袱,而是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縮小北京同周邊區域的發展差距,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格局,並在其中實現北京自身的良性發展。為此,應高度重視推進交通一體化和開髮式扶貧。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重點領域之一,突破口在於實現“五個一體化”:公路網路一體化、交通運輸樞紐一體化、交通運輸管理一體化、交通運輸服務一體化、物流發展一體化。同時,建立三地順暢的協商、決策機制和科學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突破交通硬體建設中的資金瓶頸,打通“斷頭路”;打破行政壁壘,建立統一的管理體系,改變體制分割、管理分治、資源分散局面。京津冀不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懸殊,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探索協同發展的新路子。應建立健全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與生態補償機制,為貧困縣脫貧提供必要的財力支援。貧困縣應依託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産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比如,河北崇禮大力植樹造林,入選國家首批“碳匯城市”。這既能為北京涵養水源和減少污染,又能為地方發展帶來收益。
(作者單位: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