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效農機作業的倒逼效應

  • 發佈時間:2015-10-29 08:31:0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周鵬飛

  金秋來了,金黃的玉米給齊魯大地鍍上了豐收的顏色。近日,寧津縣“三聯三增”(“三聯”即三級聯動、農資聯供、農機聯運,“三增”即農民增收、集體積累增加、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增強)富民黨建暨秋季全程機械化示範服務現場會在杜集鎮小李村的玉米地裏召開,縣鄉村三級領導、種糧大戶、有關專家等1000多人,現場觀摩了26位全副武裝“綠巨人”在田間各顯神通,任何一項演示,都處處體現出“高效”、“先進”,參觀者紛紛被“綠巨人”的高超能力所折服。

  無論是這26位“綠巨人”,還是他們身上的裝備,來歷都不簡單,它們係出名門,大有來頭。2011年,山東常林集團與義大利賽邁道依茨法爾集團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將歐洲的先進技術和設計理念引入中國,生産出了這種性能出色、品質穩定、動力強勁、效率優異、油耗較低的“綠巨人”。至於它們的裝備,包括液壓翻轉條鏵犁、缺口圓盤滅茬耙、深松中耕聯合整地機、施肥滅茬旋耕聯合播種機,都是常林英格索蘭機械工業有限公司設計、生産的高端專利機具,符合農作物品種差異和農藝技術要求,能夠在作業中將旋、犁、翻、松、播等多道工序一氣呵成,做到高效、合理、科學。

  全程利用高效農機統一作業,是對傳統耕種模式的“革命”,涉及到對舊有做法、利益等的重構,是多方面的調整。記者在觀摩會調查發現,影響高效農機作業的因素主要有耕整地方式、農機價格和土地規模。要正向推動三因素變革,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然而直接使用高效農機作業的反向刺激,卻産生了倒逼的奇效。

  整地不起壟,水怎麼澆?

  在我國,農地的所有權屬於集體所有,經營權分屬各家各戶,地塊之間靠田壟來分隔。田壟的存在除了作為“地界”之外,還有出於灌溉的需要。上千年來,我國都以大水漫灌的辦法為主,通過田壟進行分塊灌溉,可以有效保水、保墑。在田間起壟,已經成為固定的整地模式。然而,在觀摩會現場,農民發現高效農機只顧犁地、深松、平整、施肥、播種,卻“忘了”起壟!雖然常林員工解釋説,“不是忘了起壟,而是不需要起壟”,但農民仍滿是懷疑。一位老農直截了當地問:“地不起壟水怎麼澆,大塊地沒有壟,啥時候能澆到頭?他們這個辦法能行嗎?”

  面對同樣疑問,常林英格索蘭公司總經理余家華向記者解釋了其中的原理,傳統的整地方式,要犁一遍、旋一遍、耙一遍、松一遍,反覆翻攪、擾動土壤,造成水分大量揮發,土壤墑情下降。而常林高端農機具,將機械設計與農藝技術深度融合,無論是在夏玉米還是冬小麥的種植中,都可以將幾道整地工序一氣呵成,折騰土壤少了,保墑效果就好了。根據常林的試驗結果,採用複式作業,直接可以減少一次底墑水。此外,由於作業模式科學,在翻犁的深度、平整度、鬆散度等方面符合現代農藝要求,符合土壤中水肥運動規律,能夠有效改良土壤結構,增強蓄水、保水能力,進而減少灌溉次數。

  然而,少澆水不等於能不澆水,在旱情嚴重時怎麼辦?杜集鎮鎮長劉治魯給記者介紹了他們的做法,即利用自走式噴灌機進行灌溉,噴射半徑70米,機器開動後整個過程中不需要農民值守,省工節水高效。因此,一方面利用常林的整地方案,在土壤上做文章,減少灌溉需求;另一方面在灌溉機器上下功夫,實現自動高效灌溉。所以,地不起壟水也不愁澆。

  澆地的問題解決了,不起壟還有什麼好處呢?對此,劉鎮長繼續進行了講解,地不起壟的好處主要有兩點,第一是“向田壟要耕地”,增加了可用耕地面積,地裏種出了更多糧食;第二是不起壟讓高效的規模經營更加便利。他説:“田壟看著不起眼,但是所有的田壟加起來,佔地面積相當大。以杜集鎮為例,傳統模式都是60公分的起壟,2米6寬的田畦,當中種13~14行的小麥。去掉田壟,同樣面積能夠多種3~4行小麥。就這樣,無形中增加了1/6的土地,同時糧食也就增産1/6。”小小田壟佔地面積如此之多,記者也感到驚訝。“常林的高端先進農機具體型大、作業速度快,由田壟隔開的2米6田畦寬度,影響作業效率”,劉鎮長高興地説,“地不起壟,農機能發揮最大效率,我們鎮現在嘗到甜頭了。”

  先進農機這麼貴,怎麼買得起?

  現場會上,劉鎮長上臺介紹經驗時講到,“2015年初,杜集鎮多方籌集資金1000多萬元,在國家和地方購機補貼以及常林集團實行“團購”價格優惠的幫助下,購買了24台小麥收割機、24台玉米收割機、37台配備全套常林英格索蘭先進農機具的沭河1354拖拉機,全部投入到夏、秋整地、施肥、播種過程中去。高效農機人工、油耗、維修成本低,村集體以服務農民為目的,低於市場價收費,其中夏整地與播種讓利40元/畝,秋整地和播種讓利45元/畝”。講到這裡,台下聽講的其他村鎮幹部、村民就討論開了,有的羨慕杜集鎮有錢、杜集鎮的人有福氣,有的懷疑這機器到底有沒有嘴上説的這麼好。

  現場演示開始後,高效農機作業效果讓農民“震撼”:體型龐大的玉米籽粒收割機,只要給它喂入長在田裏的整株玉米,它就能吐出金燦燦的玉米粒;凡是液壓折疊深松中耕碎土聯合整地機走過的地塊,深松、地表滅茬、碎土、平整工作一氣呵成,直接達到了作物種植的農藝要求;施肥、滅茬、旋耕聯合播種機不動聲色中,也能一次性完成滅茬、旋耕、開溝、播種、施肥、覆土等工序;高速賓士的液壓折疊缺口圓盤滅茬耙猶如綠色旋風,所過之地,根茬不見,土地平整;液壓條鏵犁快速行進,先進的液壓系統讓它靈活調整入土深度。

  然而,記者發現,農民看完演示後表情卻很複雜,原因很簡單——機器價格太貴,買不起。“我問了常林的人,這臺拖拉機配齊全套農機具,要60多萬,我們村頂多能拿出十幾萬,只夠個零頭。這機器好是好,但一分錢一分貨,價格承受不了,就只能看看。”一位村支書無奈地對記者説。

  剛從拖拉機上下來的余家華解釋到,“現場演示作業的是進口大馬力拖拉機,價格很高。對於一個村而言,不需要這麼大型的機器,用1354拖拉機配全套機具就可以,補貼和優惠後的總價在18萬左右。這個價格,較傳統農機具還是貴一些。傳統120馬力四驅拖拉機補貼後價格在8~8.5萬元,旋耕機6000~1萬元,旋耕播種一體機2~3萬元,這樣一套下來11~12萬元。”“但是,這種貴是相對和表面的。”余總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就拿深松機為例,這一機器全稱是‘深松中耕平整碎土聯合整地機’,一機多用避免了購置多台機器的高成本,一次整地防止了傳統耕作過多攪動土壤的不利影響,高速牽引作業的高效率改變了傳統PTO輸出機具的低效率,是傳統旋耕機的15倍,省下的是14台總價100多萬的旋耕機購置費用,還有相應的燃油、人工、維修成本。”

  聽了余總的解釋,站在一旁的劉治魯鎮長補充到,“今年花1000多萬購買的常林農機具,可以服務全鎮9萬多畝土地;以前鎮裏有1000多臺傳統落後的中小機具,這些機具總成本1個多億,你説哪個貴?還有,今年秋整地和播種,在讓利的情況下,刨去燃油、維修、人工等花費,一台機具一天盈利萬元以上,一個秋季作業週期15~20天,基本當年能收回購機成本,第二年就盈利了。如果按照市場價格收費,當年就能實現盈利。現在我們鎮傳統落後的農機,受到先進高效機具的衝擊,很難繼續生存下去,接下來只能逐步退出市場”。看來農機價格高,也能買得起,高效先進農機倒逼低價低效農機退出,有利於農民減少支出增加收入。

  統一機械化作業,地怎麼攏起來?

  從一定程度上講,統一機械化作業要做到高效,必須要以土地規模化經營作為前提和保證。現在,將土地攏起來,一般是通過土地流轉。從現實來看,土地流轉仍困難重重。然而,寧津縣推行將土地託管給村集體的做法,探索出了不流轉也能實現規模化經營的一條快速通道。

  去年三夏期間,寧津縣裏開展“三聯三增”活動,杜集鎮以行政村為單位,依託各村黨支部建立了由600名基層黨員組成的109支黨員服務隊,覆蓋了全鎮109個行政村。黨員服務隊一方面將村裏分散的農機具組織起來,另一方面利用鎮裏集中購買的先進農機具,開展惠民託管服務。服務隊將耕種收細分為13項服務,由村民自主定制服務內容,逐漸實現了以代管、託管的方式將土地攏起來。

  今年,杜集鎮小李村實現了無遺漏地塊的統一機械化作業。黨支部書記李俊忠説,“我們村一共有500多畝土地,今年鎮裏給了一台配齊農具的常林拖拉機、一台自走式噴灌機,6個人用這兩套機具服務了村裏所有的土地。其中,村裏200畝地是被種糧大戶流轉的,他們委託服務隊進行大部分環節的託管;另外300多畝中,200多畝是全程代管,100多畝是部分託管。”當問到村民為何全部願意讓服務隊把地攏起來時,李俊忠説,主要原因還是,地攏起來讓高效農機統一作業,村民增收了。至於如何增加了收入,李俊忠繼續講到,高效農機作業,耕種收交的錢少了;早收早種不耽誤季節,整地播種品質高,莊稼收成好了;不用管也能種好地,在外打工的村民農忙時節也不必返鄉,收入高了。有這種好事,誰家不願意讓服務隊託管。“我估摸著,已經流轉給大戶的村民等合同到期後也會把土地交給村服務隊託管。如果沒有高效先進的農機具,村裏的地不能像現在一樣攏起來。”李俊忠補充道。

  在演示會後的總結會上,農業機械化權威、70多歲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人樸認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先進農機具的使用,以往中小型、落後農業機械的高數量購置和使用成本,使我國的糧食生産成本居高不下。通過高效農機作業與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迴圈互動,雙向助力,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面、全程、高質、高效方向發展。寧津的做法是有益的探索,走在了前頭,實現了新的跨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