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玉米量增價跌種糧不賺錢 大戶流轉土地後毀約棄租

  • 發佈時間:2015-10-27 07:32: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全國秋收已近收官。作為秋收主要作物,今年玉米的産量將再度提升,但迎來豐收的主産區農戶們卻高興不起來。《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河北、吉林等省採訪獲悉,目前玉米收購價格明顯低於往年,嚴重挫傷糧農種糧積極性,甚至有土地流轉種糧大戶開始毀約棄租。同時,玉米庫存持續高企,不斷蠶食深加工行業的利潤。多位專家指出,玉米等幾大主糧目前在價格形成機制上存在諸多積弊,需要加速完善和改革當前的臨儲政策,用市場之手來解決問題。

  玉米量增價跌傷農心

  “現在價格太低了,想等一等再賣。”河北省成安縣辛義鄉東霍村農戶李慶説,今年玉米價格太低,壓縮了他大部分的利潤,“賠本倒是賠不了,但是利潤沒了。”

  眼下河北的秋糧大部分收穫完畢,秋種工作正有序進行。記者在河北採訪了解到,農戶反映今年玉米長勢良好,産量穩中有升,但價格卻節節走低。以新玉米為例,價格從剛上市的1.1元/斤左右已經下降到目前的0.8元/斤左右,價格明顯低於往年,也低於農民預期,農戶出現惜售情況。基層農戶還反映,種糧比較效益本來就低,又遇今年糧價大跌,農戶利益受損嚴重。這導致種糧大戶不得不調整種植結構,縮減種植面積,種糧積極性降到冰點。

  還有一些種糧大戶説,玉米價格低迷,但是並沒有企業趁機收購。因為在企業看來,玉米價格還將繼續走低,目前有價無市,買的不願買,賣的不願賣。

  邯鄲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分析稱,按照目前的價格行情,農戶一畝地一年純收入在300元,大戶由於存在規模效應,收入在500元至600元,種糧比較效益本來就低,今年低迷的玉米價格還將導致農民收入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遭到打壓。

  對於後市價格,多位種糧大戶表示不樂觀,價格有可能持續偏弱,種糧大戶有減少大田作物種植面積的打算。

  邯鄲種糧大戶李波流轉土地5000畝,他説,今年玉米價格偏低,刨除各種成本,僅僅保本,本來有擴大流轉土地面積的打算,面對現在的價格行情,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此外,為維持運轉,他打算擴大蔬菜種植面積,目前流轉的土地中有百分之二十種植蔬菜,明年打算將這一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三十。

  業內人士分析稱,由於流轉大戶種植成本居高不下,每年的租金壓力普遍較大,加之缺少貸款抵押物,目前大戶的資金鏈普遍吃緊,已經出現毀約棄租現象。普通農戶看到種糧效益低,更不願意種地,農民不收種,大戶退租退不了。

  成安縣農業局副局長張書廷説,今年玉米價格如此低,近年來少見,種糧比較效益本來就低,又遇糧賤傷農年景,各方需要慎重考慮如何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政策性糧食大量積壓倉庫爆滿

  此前國家發改委、糧食局、財政部、農發行聯合發文,公佈本年度玉米收儲價格。其中掛牌收購價1元/市斤,比去年平均價1.12元/市斤下降10.7%,這一決定的宣佈導致玉米期貨市場價格也應聲而落。

  據悉,從2008年開始,國家在東北地區推行玉米臨時儲備政策。在當年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臨儲政策對於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由於過去我國臨儲玉米價格只漲不跌,該政策的負面影響愈來愈顯著,糧食庫存問題逐漸激化。

  據測算,截至目前我國臨儲玉米結余量在1.5億噸水準,由於大豆、棉花、雜糧等種植區域向玉米轉移愈發明顯,據國家糧油資訊中心預測,我國新季玉米産量有望達到2.32億噸,再創歷史新高。而國家交易中心今年拍賣情況顯示,本年度至今累計拍賣成交玉米量僅為586萬噸,遠低於市場預期的2000萬至3000萬噸規模。

  中儲糧吉林分公司購銷計劃處處長宋海河告訴記者,目前分公司轄區各種性質糧食嚴重超負荷。“泄庫泄不下去,深加工能力嚴重開工不足,飼料用糧也大幅減少,再加上低成本的替代品增多,造成糧食庫存主要是玉米的倉庫爆滿。”

  據了解,雖然今年吉林省出臺了針對糧食加工企業的扶持補貼政策(企業每加工一噸玉米中央財政補貼100元/噸,地方財政再補貼50元/噸),但由於價差遠遠超過補貼幅度,政策成效不明顯,競價拍賣成交量低,市場購買力嚴重不足。

  自5月上旬開始,國家已經連續12周向吉林省投放臨儲玉米拍賣指標,雖然今年國家將臨儲拍賣時間較上年提前近兩周左右,但總成交量僅為135.44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75%以上。“成交量低直接反映出當前市場需求疲軟,享受補貼後的企業仍然虧損,很難有拍賣的興趣。”中國糧食協會玉米分會副秘書長劉笑然説。

  從吉林省情況看,飼料、深加工企業嚴重虧損,酒精加工企業虧損600元至800元/噸,澱粉加工企業虧損100元至300元/噸,多數企業處於停産和半停産狀態。

  不僅消費不足,今年以來國家一直沒有安排跨省移庫,導致騰倉倒庫一直沒有渠道,出現了庫存爆滿,銷不動、調不出、儲不下現象。“估計今年玉米産量至少3000萬噸,目前分公司和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已經沒有空余倉容,加上租庫收購人員有限、委託收購風險隱患多,大量積壓的糧食將出現管不了、管不好的問題。”宋海河説。

  宋海河告訴記者,目前中儲糧吉林分公司庫存量大,點多面廣,有2430萬噸糧食露天儲存,露天貨位多達4萬餘個,特別是有的庫點利用非標準倉儲糧,缺少機械通風、電子檢溫等功能,缺乏儲糧經驗,極易出現糧堆發熱、結露、生蟲、生霉甚至壞糧情況,還有的企業消防、防雷設施不符合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生産隱患。

  玉米深加工企業患“補貼依賴症”

  吉林省糧食局科技産業處處長張長城告訴記者,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産品需求不旺、原料成本持續上升等不利因素影響,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業陷入困境,連續出現全行業虧損。

  除了庫存高企,深加工産業的損失慘重也是這一輪玉米價格下跌帶來的一個較大的負面效應。據介紹,截至7月底,長春市玉米澱粉出廠價在2900元至3000元/噸,生産一噸澱粉要虧損200元/噸,換算成加工玉米,長春市玉米深加工企業每加工一噸玉米虧損169元/噸。而加工酒精的虧損更為嚴重。

  實際上,玉米深加工産業的虧損並非今年才出現。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玉米大量積壓,國家儲糧難和農民賣糧難的矛盾較為突出,吉林省率先在全國大力發展玉米深加工産業,較大程度緩解了玉米收儲難題,同時對促進農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吉林省各地糧食深加工産業遭遇成本高企、售價下滑、需求不旺,加之“同質化”競爭及産品結構趨同等原因,出現嚴重産業危機。多數企業虧損停産,市場萎縮,儘管國家採取措施給予補貼“輸血”,但依然頹勢難改,亟須採取措施破解當前玉米深加工行業困境。

  記者在吉林省松原市、榆樹市、四平市等地了解到,當地玉米深加工企業“虧損並生産著”,由於停工將面臨設備老化、市場丟失等問題,部分實力較強的企業“咬牙”生産,都在停産、半停産邊緣徘徊。

  嘉吉生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肖非説,2014年企業虧損2800萬美元,原因就是原料成本高失去競爭優勢。“省內很多加工企業都已停産。”嘉吉生化、中糧生化是堅持生産的兩家企業之一,而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王濤告訴記者,位於榆樹市的中糧生化已準備停産,因為已經承受不了每月近千萬的損失。

  據張長城介紹,2014年,全省玉米深加工企業實際加工玉米998.37萬噸,同比減少117.34萬噸,利潤總額-10.54億元。雖然國家對吉林玉米深加工企業實施競購臨儲玉米中央財政補貼政策,但補貼水準低,無法彌補企業虧損,無力調動企業積極性。

  多位玉米深加工企業負責人這樣説,政策托高玉米價格,造成企業原料成本提高,導致企業産品沒有競爭力,生産有了虧損,國家就應該補貼。而最終實踐中形成這樣一個現象:保護農民利益——提高玉米價格——給深加工企業補貼,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玉米價格嚴重脫離市場,而玉米深加工企業也必須依賴政策補貼才能生存。

  “國家應該採取措施讓生産歸生産,市場歸市場,更注重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産、調節供求。”宋海河説。

  “農産品和玉米深加工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補貼依賴症’,必須實施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破解玉米及部分農産品的兩難局面。”劉笑然説。由於國家庫存高,用糧企業依賴性增強,原來飼料企業庫存保持3至4個月,玉米深加工企業庫存保持5至6個月,而現在加工用量狀態被打破,飼料企業隨買隨加,貿易企業紛紛退市,不再存糧,深加工企業也僅有一週的加工量。

  玉米臨儲政策亟待完善

  多位專家認為,自國家在東北地區實施臨儲政策以來,當地玉米價格在政策推動下,不斷水漲船高,“政策市”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同時,嚴重干擾了玉米市場價格,導致農民對最低價收購政策産生依賴性。

  宋海河認為,必須讓臨儲價格回歸市場,“以玉米為例,市場也就是八毛錢,非要人為地提高到1.1元,導致加工企業無法開工、飼料企業找替代的惡性迴圈。”臨儲政策在當時和現在看是對的,在一段時期內保護農民利益、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是對的,但定價環節太隨意了。

  以玉米來説,2008年臨儲定價為0.75元/斤,2009年也是0.75元/斤卻沒有收上來,2010年和2011年提高到0.99元/斤,也沒有收多少臨儲糧,2012年達到1.05元/斤,2013年的1.12元/斤。“這個價格不是根據市場來的,都是人為定的,正常的最低保護價,現在變成最高價了。”宋海河説。

  記者了解到,針對目前國內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政府已經決定在“十三五”期間有所行動。具體而言,確定將用“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方式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對不同品種實行差別化支援政策。其中,改進並繼續執行稻穀、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按照價補分離的方針,繼續實施棉花、大豆兩個品種的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産,調節供求,並完善補貼發放辦法;針對目前結余量巨大的玉米,將改革完善其收儲政策,也要啟動價格市場化改革。

  多位專家分析稱,多年來國內糧價因為受到托市收購和臨儲收購價的支撐,長期維持高位,進口農産品價格倒挂現象嚴重。我國南方玉米進口完稅價格低於國內玉米800元/噸以上,特別是高粱、大麥、木薯沒有關稅配額限制,進口數量激增。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年全國高粱、大麥、木薯及玉米等替代品進口量超過3000萬噸,可替代國內玉米數量在3100萬噸以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內玉米消費。

  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王濤認為,深加工及飼料需求疲軟,進口玉米及其替代品持續入境等多重利空因素,再加上新季玉米臨儲政策尚不明朗,市場不看好後市玉米價格,更為吉林省消化庫存帶來巨大壓力。“國家應該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基礎上調整政策。”

  針對當前糧食庫存爆滿、消費需求不旺、跨省移庫不暢、新糧上市增壓等問題,有關人士認為,到新糧上市僅有3個多月的時間,加上鐵路貨運運力的限制,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破解當前高庫存壓力,同時還要兼顧長遠,避免政策扭曲市場價格的現象持續發酵。業內建議採取以下措施應對。

  一是完善玉米臨儲政策,讓臨儲價格在保護農民利益、兼顧中央財政承受力的基礎上,儘量接近市場價格。本著“托市收購、合理定價、適度補貼、省長負責”的原則,按照農民種糧成本每斤0.75元、保證成本收益率不低於30%測算,對農民採取價差補貼的政策,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同時為防止農民出現惜售觀望心理,應儘早明確有關農民補貼政策,避免農民惜售帶來大面積壞糧問題。

  二是給予加工企業適度補貼,擴大糧食消費。儘管目前國家和省財政對加工企業有所補貼,但補貼水準較低,無法彌補企業虧損,應提高補貼標準,實現企業盈虧平衡。同時擴大燃料乙醇消費,實質性消化國內庫存壓力,減輕財政負擔。同時在政策性糧食收購啟動期間,按照深加工企業生産用糧情況,給予一定額度補貼,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市場收購。此外,對於露天儲糧和生霉粒超標的臨儲玉米,採取定向銷售的政策,加大對糧食加工企業補貼力度,儘快消化庫存。

  三是適度控制進口。由於國家對進口玉米實行配額限制,進口總量不大,雖然今年出現了東北産區深加工企業進口玉米的罕見現象,但相對可控。而高粱、大麥、木薯等品種不在關稅保護範圍,價格低於國內,導致大量進口,抵消國內玉米消費數量。國家應採取相應政策和措施控制進口,打擊走私。

  四是調整玉米種植結構,從單純追求玉米數量增長向數量、品質、效益並重轉變。進一步明確玉米主體功能區定位,加大政策扶持,減少非功能區玉米種植面積,緩解國內玉米階段性供大於求的壓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