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戰略環評啟動

  • 發佈時間:2015-10-28 06:13: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北京10月27日訊 記者曹紅艷報道:環保部副部長潘岳今天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大地區戰略環境評價項目啟動會暨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專家諮詢組成立會議上強調,環保部根據嚴守空間紅線、總量紅線、準入紅線“三條鐵線”的要求,啟動對京津冀等3大地區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環評工作要在更高平臺、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發揮源頭預防的作用,為經濟綠色化轉型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大地區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準最高、國家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國土面積佔全國的6%,人口占全國近三分之一,創造的産值佔全國40%。這3大地區同時也是環境矛盾最凸顯、公眾環保需求最強、經濟和環境雙轉型最迫切的地區。

  潘岳表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3大地區理應成為新常態下破解經濟與環境兩難的改革示範區。在3大地區的戰略環評中,將用空間紅線來約束無序開發,守住生態底線;用總量紅線來調控開發的規模和強度,根據環境品質來分配控制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總量,使重點産業發展規模控制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範圍之內;用準入紅線推動經濟轉型,強化産業準入源頭控制,明確資源型、風險型、污染型和行業差別化準入管理要求。

  環評是環保參與國家經濟運作決策的第一窗口,規劃環評是推動綠色化轉型的重要抓手。潘岳表示,目前,很多地方的區域規劃、流域規劃、城市規劃和産業規劃仍忙於粗放型地鋪攤子、上項目,生態文明仍然停留在理念層面。當前能真正推動發展戰略和規劃不斷綠色化的重要手段,就是規劃環評。規劃環評在決策鏈的前端就實現早期介入,能使規劃更綠色、更環保、更源頭預防。

  潘岳説,目前綠色轉型的主要路徑有兩條,一是國土整治,二是優化經濟佈局和結構升級。前一個關係到城鎮化是否有序,後一個關係到工業化是否合理。

  “規劃環評是加大國土整治、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手段。”潘岳説,目前,一些區域國土開發過度,出現水資源嚴重短缺、土壤和水環境品質下降、突破環境承載力等問題;一些區域國土開發低效,仍然是外延式擴張,大拆大建、削山填湖。這都迫切需要以規劃環評為手段,從區域、流域宏觀層面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合理配置生産、生活與生態空間,建成經濟、人口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潘岳表示,規劃環評也是優化産業佈局和結構升級的重要手段。目前,環保産業與環保守法企業的成本仍然比兩高産業和環保違法企業要高得多。如果通過規劃環評,以區域限批、負面清單為手段,嚴格重點行業的環境準入,倒逼高污染企業、環保違規企業的淘汰退出,就能促進企業生産工藝升級、加快産品更新,推進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環保投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

  “未來5年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規劃環評大有可為的關鍵時期。然而,規劃環評的落地面臨著巨大的困難。”潘岳説。

  據記者了解,規劃環評中未評先批的現象比較普遍。從2003年《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以來,通過審批的113個煤炭礦區總體規劃中,有52個是在規劃環評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審批的。作為環評管理體系的“龍頭”,規劃環評“落地難”使整個環評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

  潘岳表示,以規劃環評落地引領環評的改革與創新,環保部近期已啟動了大量法律法規的配套工作。正在全力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援來推動《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和《建設項目環保管理條例》的修訂。城市建設、新區、礦産資源開發等領域的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的聯動機制正在完善中。“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事中事後監督管理辦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後評價管理辦法”“環評區域限批辦法”都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

  據介紹,環保部同時正在探索創新管理方式,包括區域污染物行業排放總量管理試點,嚴格重點行業審批,創新環評與排污許可的深度融合,強化大數據應用,進一步規範環評機構,以及深化資訊公開和公眾參與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