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村高齡空巢老人遇健康窘況

  • 發佈時間:2015-10-23 01:00: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採訪了解到,一些農村高齡空巢老人,受子女外出務工、家庭收入拮據等影響,年老反而需自養,高齡仍幹著沉重農活,健康問題也逐漸凸顯,醫療負擔還成為農村家庭致貧的關鍵原因。在不少專家看來,隨著農村高齡老人群體增加,農民醫療、保健需求迫切,疾病預防、公共衛生服務、醫保支付、民政救助等一系列農村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必須加速配套,才能有效應對農村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空巢老人高齡務農疾病纏身

  記者見到重慶石柱縣三星鄉69歲的老農蘭其中時,他正費力揮動鋤頭培整田坎,由於患有嚴重冠心病和腰椎鍵盤突出症,老蘭隔幾分鐘就要停下來,倚著鋤頭休息。2014年獨子車禍過世後,本該頤養天年的蘭其中,承擔起養活一家人的重擔,他一人撿了7戶農民土地來種,一年辛苦下來有1萬多元收入。“一大把年紀還在種地,也是沒辦法,不種地就沒收入。自己辛苦點還可以為孫女負擔學費、生活費,剩下的用來買藥、治病,我和老伴每月有160元養老金,只要不住院,生活才能勉強維持。”蘭其中説。

  子女外出務工無法盡到贍養責任,“老而自養”高齡務農的人還不少。石柱縣大歇鎮黃山村76歲農民冉歲蘭就種了兩畝玉米地,她以前還種點水稻,後來身體實在吃不消,水稻種不動了,直到現在她還吃3年前的陳米。

  冉歲蘭5個子女長期在外打工,老人已獨居近10年。“比起別人自己還算幸運,我還有兒女,雖然不常回來,還可以打電話,村裏有的獨居老人連個打電話的人都沒有。”冉歲蘭最怕生病沒人管、沒錢治,“去年6月給玉米地除草時,我高血壓犯了,直接倒在地上,幸虧過路的把我送到衛生院,輸了3天液,花了580塊錢。這點錢,夠我活半年!”談起住院花錢,冉歲蘭至今還心疼。

  在農村基層,疾病纏身已成為大量高齡空巢老人面臨的共同問題。開縣五通村黃桂淑老人就笑稱自己是“開藥店”的,因為患有各種慢性病,家裏備了雲南白藥、風痛平膠囊等10多種藥品。黃桂淑今年75歲,她説今年自己差點死了兩次,“一次是今年正月十五剛起床,冠心病犯了,感覺整個人天旋地轉,我拼命爬到門口,喊鄰居幫忙,才送到鄉衛生院。但我沒有人照料,衛生院護士人手也不夠,就不準我住院。開藥後就要我回家。”

  醫療負擔沉重成致貧一大原因

  據扶貧部門統計,在重慶160多萬貧困人口中,約有30%是因病致貧,成為農民致貧的第一大原因。在不少特困地區,最讓人感到震撼的不是無盡群山、貧瘠土地,而是生活在殘破陋屋裏一個個臉色憔悴、瘦骨嶙峋的病人。貧窮與疾病之間出現了惡性迴圈:無錢治病就意味著可能喪失謀生手段;而失去經濟來源的病人,哪怕掏很少的錢買藥也成了奢侈的事情。記者採訪發現,部分高齡貧困農民雖能享受醫保和民政救助,但相比龐大的醫療支出,仍然面臨看不起病、不敢看病的問題。

  2013年記者曾來到重慶石柱縣大歇鎮貧困戶王應平家。這家人的木板房已修建100多年,因為缺錢,從來沒有翻修維護過,半邊墻板已經垮塌,屋內蛛網密布。王應平母親秦大英患有白內障和肺氣腫,眼睛幾乎失明,只能長時間臥床,床上床下淩亂地堆滿了各種酸奶盒子和酚酞片、氯酚黃敏片、乙酰螺旋黴素片等藥劑。

  王應平説:“最近10年來,為了照顧老人,自己無法外出打工掙錢。家裏口糧全靠2畝地,種點水稻和馬鈴薯;有時上山採些五味子等藥材賣。媽媽醫藥費是家裏最大一筆開支,一分錢都存不下來。”由於醫療花費沉重,王應平每年只給自己買一件20多元衣服,一週只吃一頓肉。

  離王應平家不到50米遠,村民王應豐佝僂著脊背,身體蜷縮地躺在自家床上。患有腦血栓、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王應豐已經無法説話,膝蓋腫得像個大蘋果。妻子馬勤英説,家裏曾東拼西湊2萬多元,抬著丈夫到石柱縣醫院治病。但幾個月下來,病情還是沒有好轉,醫保僅報銷了4000多元,又欠了一大筆債。

  馬勤英自己多年也受著風濕性關節炎折磨,還得一人勉強支撐家裏的農活。她説:“老伴一得病,基本上把全家給掏空了。我現在即便有病也不敢治,有時實在痛得不行,就自己跑到山上挖些草藥給自己敷。”

  採訪中,不少村社幹部介紹,在縣級以上醫院,村裏農民重病、慢性病報銷比例只有30%至40%,大頭還需自己承擔。和因學致貧、因災致貧不同,疾病就像個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讓人看不到脫貧的希望。

  農村空巢老人呼喚政策組合拳

  在業內人士看來,要有效應對老齡化社會衝擊,提高農村老人健康水準,除了在發揮居家養老主體作用,加大老年津貼、養老金正常增長、大病醫保等方面養老公共投入前提下,還要彌補農村養老服務、健康管理體系短板,發揮社會、政府、市場的共同力量,通過政策“組合拳”,使空巢老人真正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由於醫療支出已成為農民家庭特別是貧困戶的沉重負擔,專家認為,在政府財力可承受的範圍內,應逐步降低農民醫療起付線門檻、提高醫保報銷標準,同時針對農村建卡貧困戶,由財政“兜底”逐步覆蓋大病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等保障政策。重慶市扶貧辦資金計劃處處長周松介紹,2014年以來,重慶開始試點統一為60多萬貧困農民購買大病補充保險,每人每年保費18元,發生大病重病的,每年最高可賠付20萬元,對於降低農村群眾醫療負擔作用明顯。

  同時,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目前在城鎮社區逐步興起的互助式集中養老模式,在農村落地難度大,但仍可以在部分農民集中居住的農村社區,推動養老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等集中養老機構建設,這既可以為家庭日間暫時無人或者無力照護的老人提供服務,也可以安排志願者提供精神陪護,為老年人提供心理諮詢、精神慰藉、日常健康管理等服務。重慶涪陵區藺市鎮梨香社區有800多老齡農民,依靠農民集中居住的優勢,政府補貼50萬元,社區建起了350多平方米老人日間照料中心,下設日間休息室、健身康復室,現在每天有七八十位老人到照料中心,免費享受體檢、身體按摩、棋牌等服務,很受群眾歡迎。

  對於居住分散的空巢老人而言,重點發揮政府政策引導作用,逐步培育、發展農村公益性養老、健康服務組織,解決實際困難。南川區民政局局長楊興明説,這幾年區裏通過民政部門補貼,各村通過集體收入、募集慈善資金、組織義工隊等方式,在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農村空巢老人協會,依託協會為高齡空巢老人提供購物、購藥、法律維權等代辦服務,可以作為農村老人公共服務資源投入不足的一種補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