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秸稈焚燒,別用“城裏人看鄉下人”的視角
- 發佈時間:2015-10-22 02:31:01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此一説
惟有通過政策傾斜和技術扶植,讓農民從秸稈回收等方面獲得遠比“燒秸取灰”更多的利益,禁燒才能深入人心,得到切實遵守。
近日,北方城市的霧霾讓越來越多城市居民感到無法忍受,而秸稈焚燒則被不少媒體、專家和部門指為霧霾“罪魁禍首”之一。自1999年國家環保總局、農業部等6部局聯合發佈《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至今,秸稈禁燒已“狠抓”了16年之久,仍舊是“屢禁不止”。
對於此,有關部門和關注者無奈之餘提出了各種治理方案。有些意見認為,如今的秸稈焚燒整治,對違規焚燒者的罰款不痛不癢,惟有加大處罰力度;也有些意見認為,目前各部門、各地方在治理秸稈焚燒問題上政出多門、“九龍治水”,只有實現事權歸一,秸稈焚燒的整治才能切實收到成效。
有些人提出“參考國外經驗”,這種説法固然是個思路上的拓展,卻不著邊際:以北美農耕區為例,這裡普遍實行大規模耕作機械化、商業化和社會化,中小農戶自己根本不下地幹活,大農戶和商業性機耕公司則採用全機械化、流水化作業,秸稈在收割同時已自動打包、壓塊,或留作飼料、或出售、或統一處理。很顯然,這樣的模式在中國大多數人多地少農村,暫時並沒有普及的可能性。
中國北方農村以往秸稈焚燒並不普遍,是近十幾二十年才普遍起來的。之所以如此,是過去中國許多農村地區經濟落後、勞動力流動性弱,且田少人多,耕作以人力、畜力為主,秸稈既是寶貴的燃料、肥料,又是牛馬等大牲畜的主要青飼料來源。如今在這類農村,種地、尤其種植秸稈主要來源的穀物等農作物,收入比是最不划算的,仍然靠地吃飯的主力變成了“老弱殘兵”,加上部分地區畜力使用的減少,秸稈的燃料、飼料屬性也不斷削弱,像過去那樣“漚”變得越來越不划算,而一把火燒了既省時、省力、省地,還能提供寶貴的鉀肥,自然是最經濟的選擇。
要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就必須摒棄“城裏人看鄉下人”的片面視角。要知道目前的禁燒,從實效到宣傳,給農村人的感覺都是“為城裏人造福”,“為城裏人能看到藍天,鄉下人就要多花錢費力”的模式,自然無法産生足夠的説服力和預期效果。
當務之急,是加大對秸稈焚燒“重災區”及其農戶的救濟力度,惟有通過政策傾斜和技術扶植,讓農民從秸稈回收、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獲得遠比“燒秸取灰”更多的利益,禁燒才能深入人心,得到切實遵守。而規模化、社會化則是綜合利用、綜合整治最“多快好省”的途徑。
同時,秸稈焚燒僅僅是城市霧霾的成因之一,工業廢氣、車輛尾氣排放等,甚至“城裏人”自己的日常生活排放,都是同樣、甚至更加重要的污染源,單單對最弱勢的農民焚燒秸稈“屢禁”不僅治理效果恐難如願,也實在有欠公平。
□陶短房(學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