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銷中信浙江證券許可 合併至中信證券
- 發佈時間:2015-10-21 13:31:57 來源:南寧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昨天,深交所的公告確實嚇了普通人一跳:中信證券(浙江)有限責任公司已被證監會撤銷證券業務許可。很多交易者以為這是對部分管理層涉及證券犯罪的中信證券的懲罰。其實不然,這是一次正常的吸收合併業務的收尾工作之一。
撤銷合併中信浙江證券
中信證券(浙江)有限責任公司是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公司前身是中信金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于2011年12月更名為中信證券(浙江)有限責任公司。
不少炒股朋友問及什麼是證券業務許可。這6個字其實很清晰:沒有這個官方許可,證券公司將不再是證券公司,將不能從事任何類型的證券業務,否則是非法經營。
證券業務許可一詞,最早來自於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1998年的一個政策文件,文號為證監機字〔1998〕42號。這個文件稱,由於證券經營機構及其監管職責已全部由中國人民銀行移交中國證監會,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金融改革,整頓金融秩序,防範金融風險的通知》(中發〔1997〕19號)精神,中國證監會將向證券經營機構發放《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
當時,發證範圍分為兩類:第一,對原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的證券公司,發放《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第二,對原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的證券公司 的分公司、原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的證券公司和信託投資公司的證券營業部,則發放《證券經營機構營業許可證》。兩者名字不太一樣,對母公司和分支機構作了區別。
後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事關證券公司及證券公司分支機構的許可證,權力全部集中于中國證監會,這個集權現象一直延續到2013年。
2013年,為進一步落實國務院強烈要求簡政放權要求,中國證監會發佈《關於做好證券公司分支機構〈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發放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證監辦發〔2013〕65號,以下簡稱《通知》),將證券公司分支機構《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的發放權力下放至分支機構所在地證監局負責。
同時,證監會將證券公司《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和證券公司分支機構《證券經營機構業務許可證》統一為《經營證券業務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證券公司《許可證》繼續由證監會機構部負責發放管理;證券公司分支機構《許可證》由各證監局負責發放管理。
15年來,全國證券公司分支機構數量增長太快,資質審批工作全部集中于證監會機構部確實不利於發展。這種發證的改革、放權,非常有利於效率提高。
今年8月,中信證券公告已收到證監會核準公司吸收合併全資子公司中信證券(浙江)有限責任公司的批復。隨後,中信證券與中信證券(浙江)定於2015年8月21日清算後,實施客戶及業務整體遷移合併,將中信證券(浙江)的客戶及業務整體遷移合併入中信證券。吸收合併完成後,中信證券(浙江)將解散,中信證券(浙江)所屬分公司、證券營業部將變更為中信證券的分公司、證券營業部。
也就是説,實施客戶及業務整體遷移合併後,中信證券(浙江)的客戶轉為中信證券的客戶並由中信證券提供相關服務。中信證券(浙江)將徹底解散。
中信證券與張育軍合演“無間道”
一邊是“券商一哥”,一邊是“救市主導”,中信證券與張育軍的故事儼然成為現實版的無間道。
公開資訊顯示,作為此輪A股“救市總指揮”的張育軍在被查前,“救市主力”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等多名高管被查。而在金融投資圈的幾大派系裏,張育軍與程博明同屬一大派系,且是師兄弟,兩者之間的關聯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屋漏偏逢連夜雨,受“內幕交易”事件影響,身陷輿論旋渦的中信證券收購羅素投資佈局海外資管業務也是一場空,其國際化戰略戛然而止。
10月15日,一名研究金融的法律界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救市”策略不應是張育軍與券商商量出來的,監管要轉型,應從制度上杜絕道德風險,如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規範、穩定資本市場發展。
在A股動蕩的節骨眼上,作為“救市主力”,中信證券多名高管被查,“總指揮”張育軍也轟然倒下。
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張育軍極力推動的業務創新“兩融”(融資融券),餘額一度高達2.7萬億,還有1.4萬億的配資。巨量杠桿資金推動股市暴漲,但緊隨其後的是暴跌。而此時,張育軍搖身一變成為“救市總指揮”,“券商一哥”中信證券成為絕對的“救市主力”。不過,“賊喊捉賊”的鬧劇很快被發現,中信證券被指套利,成為做空主力,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等多名高管被查,張育軍的“朋友圈”也被撕開了一道裂口。
中信證券多名高管為何會淪為“內鬼”?一名財經評論員稱,資本市場是個名利場,投資者一入市場就會失去理性,叱吒中國資本市場的中信證券也不例外,也會利令智昏。究其根源,在於巨大的利益誘惑。張育軍主導的“救市”措施,都是在一些會議上與券商、基金等大佬商量出來的,而其“指揮部”就設在中信證券大樓下,資訊優勢蘊藏了道德風險漏洞。
10月16日,一券商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違規操作、內幕交易是中國證券市場的頑疾。證監會監管證券市場,但證監會缺乏監管,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嚴格監管,股市才能健康。“一個好的制度會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但是一個壞的市場氛圍會讓好人忍不住去做壞事。”該人士説,防止內幕交易關鍵在於制度。
10月15日,一名研究金融的法律界人士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護市策略不應是張育軍與券商商量出來的,這表明監管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在他看來,應從制度上杜絕道德風險,如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監管“一行三會”,規範、穩定資本市場發展。
(據新浪財經、騰訊證券)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