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有人把“腐利”當福利
- 發佈時間:2015-10-21 00:33:09 來源:寧波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羅浩聲
近日,貴州清鎮市紀委查處並通報了該市總工會虛列食堂開支發放“福利”嚴重違紀問題。一夜之間,該市總工會“全軍覆沒”,從主席、紀檢組長到會計、駕駛員在內共9人被立案調查(10月14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腐利”發放哪家強?以“任性”程度來評判,清鎮市總工會肯定能上榜。從2011年至2015年,這家在編職工僅9人的總工會,違規違紀發放的補貼金額竟有300余萬元。一年當中,1月、3月、6月、9月、12月等五個月分別有季度獎、半年獎、年終目標獎等不同的獎金髮放。此外,“福利”清單中,還有茅臺酒、高檔煙,甚至連筆記型電腦、照相機也能“化公為私”。難怪網友驚呼:原來“福利”可以這樣發!
清鎮市總工會為套取資金髮“福利”,可謂煞費苦心。比如,他們在食堂賬目上大肆做假———無論週末還是節假日,食堂天天“開夥”,天天“採購”,只有30天的月份,賬目也能做出31天。職工“胃口”也大得驚人:2013年10月1日至12日,國慶節佔了7天,但食堂仍“消耗”了1625元的蔬菜、1050元的肉、427元的菜油、307元的大米和189元的麵條。按照賬目測算,每人每天要“吃”2斤大米、2斤豬肉、1斤以上的菜油。
清鎮市總工會幹部職工是“孤獨的貪婪者”嗎?非也。有權威數據為證:中紀委監察部網站今年中秋國慶前後連續4周的通報顯示,495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問題中,違規發放津貼和福利高居首位,共137起,佔處理總數的27.68%。可見,置中央三令五申于不顧,依然故我,頂風發“福利”的單位並不在少數。
一些地方和單位總把“腐利”當福利,根源何在?筆者分析,有幾方面原因:
慣性使然。過去,有些地方的實權部門,“福利”好得不得了,一年到頭髮錢發物,底下人也不知道用的啥“名頭”,反正大家利益均沾、心照不宣。弄慣了,自然收不住手、剎不住車。儘管如今規矩嚴了、“風聲”緊了,也抑制不住私下搞變通、分“福利”的衝動。就像清鎮市總工會,不僅不收斂、收手,問題暴露後,還通過各種方式統一“口徑”,訂立攻守同盟,對抗組織調查。
認識上有誤區。有的領導幹部認為,不搞福利,何顯魄力?只有給本單位幹部職工多帶來一些實惠,才能獲得好感、贏得選票、樹起威信。有的認為,反正自己沒有揣腰包、吃獨食,為“大家謀福利”的事,有條件要做,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做。有的幹部職工則認為,這年頭老實人吃虧,守規矩的單位也吃虧。只要領導肯“挑擔”,正常福利之外,發點錢物沒什麼大不了的。一些人甚至以福利多少評價領導好壞,並以此給領導提意見、施壓力。
監督存在盲區。儘管中央規範津補貼的文件出臺已好幾年,但仍有一些地方在執行上搞陽奉陰違。“會前商議溝通,會上研究決定,不做會議記錄,不出會議紀要,不留報表痕跡”,一些像清鎮市總工會這樣的單位,利用“廟小僧少”、不引人注目的“優勢”,通過無底線的變通,使紀律和規矩成了“稻草人”。
必須看到,不管打什麼旗號、用什麼“名頭”,違規發放福利,其本質是傾吞公款、損公肥私,侵害群眾利益。對此,應堅決動真碰硬,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以形成震懾,切實劃清“腐利”與福利的界限。同時,也要從制度上作些反思,通過完善財務管理,加強審計監督等舉措,堵上漏洞,讓“腐利”無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