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泓清水潤京津

  • 發佈時間:2015-10-20 08:31: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京津冀,山水一體,唇齒相依。水利,既是協同發展的一部分,又是整體協同發展的基石。

  京津冀地區面積不到全國的2.3%,水資源僅佔全國的1%,卻承載著全國8%的人口和11%的經濟總量。長期以來,由於水資源嚴重短缺和過度開發,京津冀已經成為我國水資源環境嚴重超載地區之一,水資源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關鍵要素。京津水源安全如何保障?區域水利協同發展如何破題?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前往京津水源涵養地——河北承德進行了調研。承德地處灤河、潮河、遼河、大淩河之源,是京津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地,每年供水達20億立方米。隨著水源地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涵養水林面積不斷增加,水源涵養量還將逐步增大。

  源頭涵養“綠”生態

  驅車盤旋在河北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蜿蜒的壩緣山路上,山嶺層巒疊翠,溝壑溪流淙淙。灤河源頭大灘鎮孤石村小梁山南麓,如氈的綠草,爛漫的山花,慵懶的野馬,彎彎曲曲的羊腸小河,風景如畫。

  京北第一草原首屆牛仔節8月在灤河源開幕,來自天津的騎馬愛好者張天琦正在這裡訓練。“真沒想到京北生態環境這麼好,我們天津的老百姓能放心喝水了。”

  豐寧壩上和接壩地區被稱作京津地區的“三江源”。該地區是京北生態系統的核心區,是灤河、湯河、潮河等河流發源地,以沿壩山峰為分水嶺,分水嶺西北水流入灤河系進入津塘地區,分水嶺東南的湯河、黑河、潮河合併入潮白河系,流入京津地區。滔滔灤河水,匯集伊遜河、武烈河、老牛河等支流,最終流入潘家口水庫,每年向天津輸水17億立方米,佔水庫來水量的95%。距離孤石村40公里的是黃旗鎮南關蒙古族鄉潮河源村。潮河發源於豐寧槽碾溝南山,經灤平縣到古北口匯入北京密雲水庫,每年為其提供著56.7%的蓄水量。

  事實上,風景秀麗的京北“三江源”也一度拉起紅色生態警報。據資料記載,上世紀末僅豐寧縣水土流失面積達4959平方公里,沙化面積2700平方公里,分別佔全縣總面積的56.5%、30.8%。“1999年前,我們縣以牧業為主,由於長期過度放牧和生産活動,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草場遭到破壞,灤河源頭常有季節性斷流,為下游供水也時常中斷。我們腳下這片源頭以前就雜草叢生,水質較差。”豐寧千松壩林場副場長何樹臣説,“為了修復生態功能、建立京津生態屏障,千松壩林場1999年設立了灤河源工程區,開始大力進行生態綜合治理”。

  一組數據顯示出水源地生態整治的力度和成效。15年來,僅豐寧地區就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壩上生態農業開發、21世紀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等一批重大生態建設項目。累計投資12億元,共植樹造林280多萬畝,流域治理705.28平方公里,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9.3%,全縣沙化面積減少69%,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32.7%提高到2010年的51.44%。

  “京北的水源地生態治理為京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抵禦災害、凈化空氣、改善氣候、固碳送氧、生物多樣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僅從水資源一項保守估算,每年為下游送的水價值20多億元。”承德市水務局副局長劉劍鋒説。

  造林阻沙“鎖”水分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禦道口林場自然保護區裏,一片片油松高聳入雲,一排排白色風機巍然聳立。圍場位於河北省最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和冀北山地過渡地帶。抬頭北望,赤裸的沙丘若隱若現,與之形成鮮明對比。事實上,十幾年前,禦道口的生態狀況與北側十分相似。

  禦道口地處內蒙古高原風沙南侵的自然風道上,2000年以前,這裡沙化面積達113.3平方公里,形成了82處大小流動沙丘、19個沙坡。每年春天,這裡像一個巨大的鼓風機,沙塵漫天。如今,昔日的漫漫黃沙已不見蹤影,成片蔥綠的松林昂首挺立,河床裏碧水長流,兩岸的沙棘、楊柳成蔭。

  通過多年持續“播綠”、“護綠”,京北創造了荒原變林海、荒漠變綠洲的綠色奇跡。其中,圍場縣2012至2013年完成造林1.9萬畝,2014年規劃完成造林1.15萬畝。他們不僅在數量上快速推進,同時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涵養水源。木蘭圍場國有林場管理局局長徐成立説,木蘭林場水源涵養功能已經形成,目前已經建立起良好的林分結構和林下地被物層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植樹造林除了能抵禦風沙,還能夠涵養水源,這其中的道理已經被當地群眾熟知。“水源涵養林用於控制河流源頭水土流失,調節洪水枯水流量,水源涵養林通過對降水的吸收調節等作用,變地表徑流為壤中流和地下徑流,起到像海綿一樣的水源涵養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這種功能,流域內森林需均勻分佈,合理配置,並達到一定的森林覆蓋率和採用合理的經營管理技術措施。”徐成立説。

  植樹造林也大有講究。“在坡下地勢平坦的地段,栽植以常綠樹種為主的樟子松和油松、雲杉,打造景觀帶;在坡腳和立地條件較差的沙地,栽植耐乾旱、耐瘠薄的樟子松容器苗和檸條,固沙和保持水土;在坡度較大、立地條件較好、土層深厚的地方,栽植以落葉松為主的用材林,培育桿材或大徑級材。”灤河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桂忠告訴記者。

  林子建起來了,水被更好地“鎖住”了,經濟社會效益也開始顯現。圍場縣林業局局長張開説,圍場縣現有林地面積769萬畝,森林覆蓋率56.7%,全縣林業及其衍生産業社會總産值約26億元,佔全縣社會總産值的三分之一,每人平均年受益近萬元。“科學經營使林木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使林地的生産力得到了充分發揮,使綠與富得到了有機結合。”徐成立説。

  攜手共治“活”水源

  河流源頭水清了,生態變美了,林子更綠了,一系列協作工程同時推進,正在全方位保障京津用水。

  承德通過生態造水,水源儲備不斷增多。承德市林業局調研員封捷然説,承德大興植樹造林工程,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有林地面積335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約57%,水源涵養量超過36億立方米,正在為京津地區輸送源源不斷的水源。

  “以前我家種的水稻在十里八村都出了名,”潮河岸邊的豐寧長閣村農民孟憲堂至今説起自家的水稻還很自豪,“10多畝的水稻一年收入很可觀。可種水稻太費水,打農藥施化肥又對水有污染。為了保障首都用水,現在我們都改種玉米了”。

  “稻改旱”只是京北實施多元節水、推進水資源效能建設的縮影。承德大力推進高效節水農業技術工程,發展綠色、高效現代農業,共有節水灌溉面積136.85萬畝,年可節約灌溉用水5.18億立方米。

  京北農民因為“稻改旱”腰包癟了,但下游地區不能讓他們吃虧,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向水源涵養地推進。2007年北京市開始啟動潮河流域“稻改旱”項目,涉及豐寧縣潮河流域6個鄉鎮3.6萬畝耕地,畝均補償550元,年補償金額1977萬元,累計投入資金9885萬元。同時自2009年啟動京冀水源林項目,營造水源涵養林7.2萬畝。

  水源儲備不斷增加,京津冀水資源涵養保護的“發令槍”尚未放下,更多的水源潛力還有待三方協作激發。天津和北京的“大水缸”都盛滿了來自京北的水,京津要得到一庫清水,就需要協同治水。

  去年9月,《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完成了初稿。隨著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三地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調控、水環境監管等方面的標准將逐漸趨同。按照《規劃》,京津冀將逐漸構建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平臺,實行水量聯合調度。

  新的好消息是,日前,來自中央、北京和天津水務部門的專家,已經完成了對京北地區水源地工程的評估,預計下一步將會在資金、政策上進一步“滋潤”水源地,既要有生態共用,又要有生態共建與補償。同時,河北正在強化與北京、天津的對接,共同推動將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列入國家專項規劃。

  通過多年的治理,京北的水清了,樹綠了。如今,承德又著手實施“千湖工程”,力爭通過5年到10年的努力,新建水庫105座、塘壩416座,為京津再增加6億立方米以上的應急戰備水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