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試驗中鎖定粒收目標

  • 發佈時間:2015-10-19 02:37: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澎李國龍

  整個十月中上旬,“華美1號”玉米品種成了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的焦點。

  晉北雁門關外,朔州市懷仁縣河頭鄉王莊村的農民胡一生,今年種了6畝玉米,這6畝玉米是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提供的“華美1號”玉米品種,目前正在參加生産試驗。

  10月15日,胡一生的玉米田裏熱鬧非凡,山西省農業廳、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山西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研究中心、太原市種子管理站、太原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專家組成測産驗收組,對胡一生的6畝“華美1號”玉米單交種進行機械化粒收。

  該驗收地塊在4月25日播種,地膜覆蓋,種植密度5556株/畝。用“中收-新疆-6”小麥收割機配“沃德”玉米割臺進行粒收,實收面積1.306畝,籽粒鮮重1682.5公斤,用PM8188水份測定儀測定籽粒含水量為24.5%,按國家貯糧標準含水量14%折合實際畝産1133.4公斤/畝,籽粒破損率4.4%,落粒率0.254%。

  胡一生對於自己玉米地今年的産量相當滿意,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整個種植過程從翻耕鋪膜播種,到施肥打藥澆水,再到最後的籽粒機收,每畝地的投入成本在660元左右。“我的玉米一斤糧大概賣到0.8元左右,這樣算來,每畝地能的收入在1100到1200元之間。”

  玉米機械粒收之後,可以極大地節約勞動力。為胡一生收割的農機手使用的是改裝之後的小麥收割機,他告訴記者:“通過機械粒收收穫玉米,一畝地一般只需要15分鐘,每台機器每天可以收穫30多畝,每畝地收取農民80元錢,刨去機器折舊、人工費用和油費,每畝地能收入30多元錢。”

  玉米籽粒收穫不但省時省力,而且可以在田間地頭直接賣糧。“現在的農民大都怕麻煩,都願意直收籽粒後直接賣糧。”祁縣富源玉米貿易公司董事長李革非告訴記者,“我們公司收購玉米籽粒後直接烘乾入庫儲存,比原來收棒子節省了大量中間環節,平均每畝地可以節省人工費用150元左右。對農民而言,籽粒機收之後,玉米桿被粉碎還田後,通過打捆機打捆回收,農民每畝地賣秸稈還可以收入150到180元。”據了解,回收的玉米桿一部分用作飼料,還有一部分用來發電。

  在胡一生的玉米田測産前一週,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和禹州市新大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河南禹州舉行粒收玉米發展趨勢及難點研討會。

  上午,在河南省禹州市鈞臺街道辦事處花園村五組的150畝地裏,專家們對“華美1號”品種進行了現場考察,0.98畝實打驗收,畝産幹籽1749斤,下午該品種的選育目標就成為了探討的熱點話題。

  “試驗密度超過5500株時,與其他品種相比,這個品種的産量和後期脫水就表現出了優勢。”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潮海説。

  山東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員郭慶法也表示,抗倒、耐密、矮稈是這個品種的突出特點,一種育種目標的發展總要有品种先開路。

  黃淮海地區小麥-玉米輪作,在玉米機械粒收發展的大趨勢下,要求玉米收穫時含水量儘量低,要麼是研發早熟玉米品種,而早熟與高産又有矛盾,還是要小麥給玉米讓路嗎,要是“讓”會不會又影響小麥的産量?

  河南科技學院教授歐行奇選育品種就瞄準了這個難點:“我們選育的品種現在可以解決小麥晚播不高産的問題,實現晚播穩産或高産,這樣就可以為玉米後期成熟脫水留下更長的時間。”

  “機手的作業水準對産量也有很大的影響,換個機手就會發生多處缺苗的情況。”既做種子代理,同時還是種植大戶的王新洲説出了自己對農機手作業水準的困惑。

  “機械播種中,如果機器和機手不一樣,後期的産量可能會相差10%,特別是現在的玉米籽粒收割機,機器調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籽粒的破碎率。”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東興進一步分析了這個問題,他回答説,這不僅僅是找一個好機手的問題,收穫機代表國家農業工業機械水準,收穫機的研發還有待提高,還得需要3~5年的時間才會出來性能更好的機械。

  據了解,國外有些型號的收割機在設計上就是可以同時收割小麥、玉米、大豆的機械,目前,我國多采用小麥收割機改裝玉米割臺的方法,對機器的調試和收割環境要求較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