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測産就測農民種的地

  • 發佈時間:2015-10-19 02:37: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國龍

  10月6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虹橋鄉西劉村的一塊玉米地,經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測産,農民梁兆星種植的4.4畝玉米新品種“聯創808”畝産折合幹籽1543.3斤,籽粒水分26.3%、籽粒破碎率7.5%。他興奮地説:“我用的是老辦法,沒有進行特別管理,就獲得了這個産量”。

  在這塊地的周圍種滿了藥材,記者問他為什麼不和別人一樣種藥材,他告訴記者:“種藥材管理起來麻煩,自己年紀大了,但地還得種,無意間聽經銷商説這個品種能夠直接收粒,就種了這個品種。”

  順著玉米籽粒收割機割過的玉米茬,記者還能清晰看到沒有腐爛的本版製圖麥茬子李飛,地的南頭還有一個小:房子,地的中間偏東的畦田壩附近還有一個直徑1~2米水泥堆起的水井防護罩。

  費這麼大勁,邀請了這麼多專家,找一塊示範田來測産,效果應該會更好,也更好組織,為什麼要在這塊地裏測産呢?北京聯創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義波説:“示範基地裏的玉米經過精細管理,精心呵護的玉米産量自然會高,但這樣的産量不能代表農民地裏的産量。”

  “要找一塊真真正農民種的地測産。”王義波説,“這塊地並沒有在種植前安排,而是在召開現場觀摩會前期,通過經銷商隨機找到的。”

  我國農業是在“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下生存的,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謝瑞芝介紹,玉米生産尤為嚴重,實現節本增效的全程機械化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技術途徑,目前,我國玉米的機械化水準僅有60%左右,主要的瓶頸是在收穫環節,收穫環節只有50%的機械化水準,其中80%以上是穗收,20%左右能實現粒收,收粒比收穗節省100元,比人工收節省200元。

  8月11日,農業部發佈《關於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均達到80%以上,玉米機收、烘乾等薄弱環節的機械應用難題作為重點突破方向之一。

  據王義波介紹,聯創種業在不斷推出適宜機械籽粒直收玉米品種的同時,將推動經銷商種藥肥種管收一體化,快速控股優秀經銷商,2015年對經銷商獎勵玉米割臺120台,大規模推動粒收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