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挂著“扶貧地圖”作戰(鄉村觀察)

  • 發佈時間:2015-10-18 00:0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高雲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洋芋秧子漸漸枯萎,玉米穗露出“牙齒”……隴東籠罩在秋收風景中,原安鄉地處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甘肅省靜寧縣的最北端,是這個貧困縣扶貧最難啃的一塊骨頭。在勢大力沉的扶貧推進中,原安鄉正有條不紊地擺脫貧困。吉林村村民孟建民正伺候著牛舍,照顧著他家的6頭架子牛和2頭小牛犢。老人家很樂呵,“這兩年,每年都能賣出兩頭架子牛,收入一萬五千塊,不少,不少!”

  把再攻堅搬到地圖上,重點扶持,有序推進,整村推進

  要説地,老孟家可不少,肥地,瘦地,攏在一起,足有40畝。但高寒山區,種蕎麥、玉米和洋芋,産量不怎樣,收入上不來。“因為好伺候,大部分地種的是蕎麥,每畝地只能收入300多塊錢。”一家6口人,種地收入再加上兒子兒媳附近打點零工,是一個普通的貧困家庭。

  收入不多,日子能過,祖孫三代同堂,老孟覺得還行。但老孟家的貧困,被縣委縣政府標注在原安鄉的“扶貧地圖”上。

  站在靜寧縣扶貧地圖前,全縣70%以上片區被涂上暗紅色,這些區域都是貧困區域。原安鄉全體都被涂上了暗紅色,讓人心頭沉重,頓覺扶貧擔子沉甸甸的。全鄉貧困率達到49.7%……指著扶貧地圖,和記者一同調研的甘肅省平涼市副市長李富君説,“這些貧困人口,都是每人平均純收入按照2010年不變價低於2300元的人口。”

  吉林村貧困面之大,讓人側目。到2014年底,全村370戶人家,貧困戶217戶;全村總人口1798人,貧困人口979人。靜寧縣委書記王曉軍表示,“扶貧就是啃骨頭,要啃下所有難啃的骨頭。像吉林村這樣的硬骨頭,我們作為重中之重,重點扶持,有序推進,整村推進。”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沒有創新是很難推進的。靜寧縣的扶貧地圖,是多年來一屆一屆黨委政府在“三西”扶貧中形成的一個經驗總結,是扶貧新階段的一個創新嘗試。大圖之外,有相關附圖構成,包括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分析圖、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增長曲線圖、農民收入結構圖、增收産業發展佈局示意圖、基礎設施及社會事業發展示意圖、精準扶貧脫貧時間計劃示意圖,每人平均收入增長計劃表,年度減貧計劃人數曲線圖……

  王曉軍表示,靜寧扶貧成就巨大,但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從1983年到2014年,全縣累計投入財政專項資金5.16億元,其中“三西”建設資金1.81億元,共實施整村推進項目165個,有效解決了19.72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和增收問題。全縣由大面積絕對貧困縮減為區域性相對貧困。2014年,全縣剩下貧困人口12.95萬人,貧困面28.85%。

  眾志成城,一張藍圖繪到底。扶貧地圖讓扶貧更加具體化,有了對象,有了任務,有了方法,幹部群眾都托了底。面對貧困,幹部群眾“挂圖作戰”,成了靜寧扶貧再攻堅的一道新風景線。

  “五步法”讓群眾心平氣順,精準識別才能扶真貧真扶貧

  解決老孟家的問題很關鍵,但比這個還關鍵的,是如何發現老孟家的貧困。這需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靜寧在扶貧實踐中探索出“五步法”,是一個創新。

  “農戶報,社內評。村民議,入戶查。村級定,鄉審核。兩公示,一公告。實名管,動態調。”靜寧縣長張興榮一口氣説出這“五步法”的“30字口訣”,“幹部和群眾都挂在嘴邊,入腦入心。”

  “五步法”,每一步都很重要。張興榮解釋,比方,第三步“村級定,鄉審核”,這是給貧困戶建檔立卡的難點。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情況熟悉、底子清楚的優勢,對擬選的貧困戶名單進行甄別初審,重點把好是否有漏選錯選,是否符合政策界限,是否有家族勢力干擾,是否有幹部優親厚友“四關”。將初審結果提交由村內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兩委成員、村民代表參加的民主評定會議,民主投票後評定最終扶貧對象,逐戶填寫貧困戶基本資訊登記表,報鄉鎮審核。

  扶真貧,真扶貧,辨識貧困戶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切都無從談起。平涼市扶貧辦主任禹文長表示,靜寧的“五步法”,以群眾路線為指引,公平公正地辨識出貧困戶,幹部順心,群眾滿意。

  好辦法帶來好結果。由於收入來源相對單一,加上前年大孫子考取中國石油大學,小孫子還在中學唸書,兩個孩子學費昂貴,老孟在12.95萬貧困人口之中還不能脫身。吉林村村主任孟金璽分析來分析去,“因學致貧是老孟家的癥結,必須對症下藥。”

  曙光來了。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推進,進一步加大扶貧力度的陽光再次照射到老孟一家人身上。那就是先扶持他家解決孩子上學費用的問題,不是救濟,而是創造財富。計劃經濟時期,老孟是生産隊飼養員,利用他養牛的經驗,政府扶持幫他買小牛犢,長大後生出崽來,還一個小牛犢給村集體,流轉給其他貧困戶。就這樣,滾來滾去,老孟的牛棚裏已經有8頭牛了。每年可以出欄兩頭架子牛,賣給育肥公司去育肥,一頭牛要賣七八千元,孫子上學的錢有保障還有餘,老孟甭提有多高興了。

  “小大苗”扶貧成新風景,“一業多元”提高了扶貧效率

  八里鎮是靜寧的另一個貧困鄉鎮。靳平村村民鄒顏龍正忙著平整土地,準備來年把種蕎麥和洋芋的地塊全部都栽上紅富士蘋果樹。

  “你家的12畝地都種果樹,行嗎?就不種點別的?”“種別的收入低,種果樹收入高。前幾年俺聽村幹部的,在洋芋地裏套種了2畝紅富士蘋果,去年賣果收入大約2萬塊錢。種地可趕不上!”八里鎮書記胡生平和村民鄒顏龍的對話,直引得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孔智清打趣:“前幾年,聽説你家不是偷偷把果樹苗給拔掉了嗎?”

  原來,村民們對種果樹脫貧增收並不看好,還是熱衷於自家祖祖輩輩種的玉米、蕎麥和洋芋,當年種當年就收穫。種果樹,猴年馬月才能結果,再説,就一定能賣上好價錢嗎?

  白天果樹種上了,晚上就被拔掉了。針對貧困戶的顧慮,靜寧做了兩件事。一是選擇合適地方流轉部分土地,建果園示範園區。讓百姓看,使百姓相信。二是增加扶貧資金供給,把原來無償提供給貧困戶的3到4元左右一株的小苗改成了7到8元一株的“小大苗”,種小苗5年才挂果,種“小大苗”後3年就挂果。這兩招,果然有效。截至今年,全縣已經種植各種果樹100萬畝,挂果並形成收入的果園達到50萬畝以上。“小大苗”扶貧,成為靜寧扶貧的再一次創新。

  在八里鎮蘋果示範園裏,紅果挂滿枝頭。孔智清很是感慨,“你瞧哇,這蘋果,這梨,看上去養眼,吃起來脆甜。這些果園,是老百姓擺脫貧困的園子,是走向新生活的園子。”為什麼要這麼説呢?預計今年全縣果品産值可達20多億元。未來幾年,靜寧的種植結構將是以林果業為主,其他種養業為輔的“一業多元”形態。

  “種這麼多果樹,果子能銷售出去嗎?”面對記者的疑問,靜寧縣林業局果樹研究所所長李建明笑了。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使得靜寧的蘋果外形圓潤,養分充足,口感回甜,市場十分歡迎。經過多年市場浸潤,目前“靜寧蘋果”大部分供國際市場和國內大城市的大型超市。目前,這裡的紅富士蘋果,地頭價每斤就6.8元。

  扶貧創新無處不在,“靜寧蘋果”網路銷售為扶貧開闢了新渠道。靜寧縣政府決定,支援靜寧籍貧困大學生,讓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大學開一個網店銷售果品……

  老孟聽説“小大苗”扶貧,也想試試。但高寒山區條件不允許,老人有點可惜,畢竟家裏有40來畝地呀!縣委書記王曉軍説,“不遠的將來,靜寧將是一個果樹的世界。‘一業多元’格局,可以增加貧困戶收入,提高扶貧效率,包括老孟,一個貧困戶都不會被落下。”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18日10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