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悲慘離世 無錢付藥費遭拒收
- 發佈時間:2015-10-18 07:21: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們慣常印象中,諾貝爾獎得主理應名利雙收,安享成功人生,但美國人理查德·赫克卻是例外。作為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84歲的赫克因付不起治療費,本月初在菲律賓一家公立醫院病逝,淒涼地告別了他為之作出突出貢獻的世界。
消息傳出,各方震驚。人們在唏噓不已的同時,也想更多了解赫克到底經歷了怎樣一段人生,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
【成果和榮譽】
赫克1931年8月15日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出生,8歲時全家搬到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在2012年一場演講中,他坦然談到自己“卑微的出身”:父親是百貨商店銷售員,母親是家庭婦女。
赫克在演講中説,他對化學的興趣來自於加利福尼亞新家一塊荒廢的後院,他在那裏種植各種植物。“我找到了人生意義,成為一名科學家,能夠造福國家,能夠做出貢獻,極大改善來自不同文化和社會的人們生活,”他説。
正是在這一興趣驅使下,赫克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化學,並在1954年獲得博士學位。此後,他進入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進行博士後階段的學習,後又進入美國特拉華大學工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通過實驗發現,碳原子會跟鈀原子連接在一起,産生一系列化學反應,這讓化學家們能夠精確有效地製造他們需要的複雜化合物。他由此創立所謂的“赫克反應”,即“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當前,這一技術已在全球的科研、醫藥生産和電子工業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1989年,赫克從特拉華大學退休,後成為這一大學名譽教授。2010年10月,在菲律賓享受退休生活的赫克與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鈴木章一同獲諾貝爾化學獎,而研究成果正是“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他們三人共同分享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6萬美元)的諾貝爾化學獎獎金。
當時,特拉華大學還發表一份聲明,表示學校對赫克及其成就感到“異常自豪”。聲明還説,赫克正在菲律賓,接到獲獎的電話通知時,赫克感到很高興但並不十分吃驚,畢竟他們的成果已被認為應該獲得很高的榮譽;不過赫克仍認為,對他們的研究成果而言,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完美的結局”。
【簡單和謙卑】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前往瑞典領獎,應該是赫克人生中為數不多高調亮相的時刻。在家人和同行的眼中,“謙卑”和“簡單”是赫克最大兩個特點,他淡泊名利,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術研究上。
赫克2010年10月在接受法新社電話採訪時説,很激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對於他的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在21世紀的藥品和工業中,他並不了解最新情況。
“我真的並不知曉有關這一反應(“赫克反應”)的所有應用情況,”他説,“它是一個有用的實驗室反應,在工業中有著廣泛應用。但其中很多都是保密的,因為他們想(嚴格)保護他們的專利。”
赫克的妻子索科羅·納多爾-赫克是菲律賓人,兩人膝下無子。2006年,赫克和妻子定居菲律賓,住在菲首都大馬尼拉地區奎松市一個小區。當地擁有許多教育機構,還有媒體中心和歷史文化遺址。
赫克平時喜歡到學校與學生們交流,鼓勵他們探索未知的世界,菲律賓德拉薩列大學還授予他名譽教授稱號。德拉薩列大學教授阿爾文·庫拉巴説,赫克“非常簡單、非常有人情味、非常謙卑”,雖然取得成就,但不喜歡受到公眾關注。
由於沒有利用研究成果投資賺錢,赫克在退休後沒有額外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每月2500美元養老金。按照菲律賓消費水準,這點錢足夠兩人過上不錯的生活。
但在菲律賓人傳統觀念中,如果一個家族中有一個人比較有錢,那麼,他就有義務照顧和招待家族其他人。因此,納多爾-赫克的侄子邁克爾·納爾多一直帶著妻子兒女與赫剋夫婦一起生活。
2012年,妻子去世,赫克精神遭受巨大打擊,加上患上多種重病,健康狀況惡化,由侄子和兩個保姆照顧。由於經常出入醫院,花費不菲。
本月6日,赫克在早餐時突然嘔吐,被送往奎松市一家頂尖的私立醫院,但收費很高。在急診室住了幾天后,醫院認為,保險公司未給赫克付賬,拒絕繼續治療。
因此,侄子納爾多只能將赫克轉往一家公立醫院,但菲律賓公立醫院普遍效率低下,基本無法醫治重病,赫克就此死在病床上。
【回國和下葬】
在赫克去世後,納爾多對媒體説:“他非常好,給我的家庭很大幫助,非常謙卑,非常安靜……我希望他對化學界和世界的貢獻能被人們記住。”
照顧赫克的保姆簡·羅斯·皮多認為,如果不被醫院掃地出門,赫克可能不會如此快地離世。她回憶,赫克生前一直在説想回到美國。
“我們差點吵起來,因為他堅持要回美國。他會拿著拐杖,走出房間,等著打車,他會説,他要去機場,回到美國,”皮多説。
赫克這一心願最終沒能實現。10月13日,他在馬尼拉一處公墓下葬,緊挨著兩年前去世的愛妻。(張偉 楊天沐·新華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