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糧食品牌之路越走越寬

  • 發佈時間:2015-10-18 05:38: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金秋時節,步入黑龍江省五常市東方糧倉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忙碌的收穫景象。兩台收割機來回穿梭,一片片金色的稻浪倒下捲入,一粒粒飽滿的稻穀傳送進收割機穀倉。金燦燦的稻穀在吸收了寒地黑土的養分、沐浴了充足的陽光後,被整齊有序地向外運輸。

  “提起大米品牌,許多人會想到‘五常’大米。打好大米品牌,種植是第一環節,離不開好的品種和科學的管理。園區以‘育、繁、推’一體化為途徑,推進優質水稻的育種研究和應用。消費者可通過手機端查詢水稻育種、田間管理等情況,實時看到稻田土壤溫度、空氣濕度及水稻長勢等。”園區負責人王國臣告訴記者,眼前的這萬畝良田,包括了立體育秧展示區、智慧化浸種催芽區、智慧大棚育苗區、良種示範區等,目前已經成為黑龍江省水準最高的寒地水稻種植技術研發推廣基地之一。

  收穫的稻穀如何成為品牌化的大米?進入東方糧倉五常米業園區,4座高聳的倉儲庫十分醒目。園區負責人楊樹泉介紹,剛收穫的水稻通過加工、烘乾等環節,將進入16攝氏度恒溫的倉儲環境中,以便更好地保存養分。園區還建立起了包括B2C平臺、微信分銷平臺等全渠道電商體系。

  在五常市,打造大米品牌成了農民、合作社和企業的共識。如今,全市有大米加工企業292家,農民水稻專業合作社近千個,産業集群已經形成,還建立了五常大米品牌管理機構、産業發展服務組織。隨著五常稻米收購價的逐年上升,每斤比國家最低保護收購價高出7毛錢,實現了稻農增收、企業增效,“以品牌帶産業”。五常農業局副局長王汝壯説,全市稻米産業年創造産值40多億元,稻農僅靠種植水稻年每人平均收入約6000元。

  通過多年的糧食品牌化建設,我國已形成一些區域性的著名糧食品牌,如黑龍江五常大米、山東優質麵粉、吉林公主嶺玉米、山西小雜糧等,這些糧食品牌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一些糧食主産區依託當地糧食市場建設,積極宣傳本地糧食品牌,拓寬糧食産品的銷售渠道,以先進的模式提供展示直銷、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服務,促進了糧食品牌的升值。

  如今,走品牌化道路,已成為糧食行業的共識。不少主産區以往有數量卻沒品牌的狀況正在得到改善。通過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等模式,推進品牌培育。例如,江西永豐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過去由於不注重品牌建設,“永豐大米”身價得不到體現。近年來,該縣加大糧食品牌創建力度,不僅支援企業推行糧食標準化加工技術,建立品質追溯制度;還對獲得綠色食品標誌等榮譽的糧食企業實行獎勵,引導行業形成“重品牌、重品質”的風氣。“通過品牌創建,糧農增加了收入、企業得到實惠。”縣糧食局副局長謝新幹説。

  當前,儘管各地糧食品牌競爭力越來越強,但總體上我國具有産業影響力的糧食品牌依然較少。專家建議應加強糧食品牌整體統籌規劃,以優勢産業為依託,以優勢産品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糧食品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