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品牌被假冒拉低身價 真五常米可還吃得著?
- 發佈時間:2015-08-31 10:21: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金瀟
-中國品牌價值上不去,也有監管薄弱的問題,不少品牌是被假冒拉低了身價,甚至擠出了市場
前兩天和朋友逛超市,看見“五常稻花香”大米特價促銷,拎起一袋正要放入購物車,被朋友一把攔住,“不要買,五常大米九成是假的,媒體都報道了。”
上網一查,果然。按媒體報道,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其中約九成是假貨。市面上的五常大米多數是調和米,即由五常大米和其他米勾兌而成。花高價買來的大米中,可能沒幾粒真正的五常大米。而筆者看到的“五常稻花香”,別看是知名企業出品,可農産品地理標誌、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等“證件”一個沒有,只是傍名牌罷了。
真假五常大米,普通消費者難以分辨,只好乾脆不買。可最委屈的恐怕是五常農民:市場魚龍混雜讓真正的五常大米收購價上不去,可種五常大米的花費卻比普通大米高,按普通大米賣就要虧本了。
一邊是想吃真五常大米卻吃不著,一邊是種五常大米的要虧本,裏外裏只有李鬼獲了利。這事兒怎麼就管不好?按照目前規定,地理標誌産品由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實施保護。這樣,只有産地監管部門出面打假才師出有名。按媒體報道,五常市副市長也帶隊出省打過假,可造假者分佈于全國各地,哪打得過來?更何況,調和米在批發環節往往根據五常大米含量定價,到底混了多少其他米,鑒別起來很難,打假舉證就成了問題,甚至這樣的大米能不能算假貨,執法者都有不同意見。而“五常香米”“五常稻花香”算不算假冒侵權,由於標準不清,也很難界定。
破解老問題,還得靠監管部門創新監管辦法,補上監管漏洞。
首先,監管部門必須改變重認證、輕保護的觀念。地理標誌産品認證不能發證書了事,還要明確工藝和品質標準,包括生産關鍵環節的操作規範,以及成品品質的量化指標。這樣,調和米就會因為生産環節不符合標準而不能再稱五常大米了,執法也就有了依據。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其次,政府部門要在宣傳科普上多下功夫。其實,經過官方認證的地理標誌産品有專門的防偽標識,可遺憾的是大多數消費者並不知情,還是把沒有標識的“五常稻花香”當成五常大米買回了家。如果加大宣傳,消費者識假辨假能力得到提升,劣幣驅逐良幣的境況就會有所好轉。
此外,地理標誌産品保護還要全國一盤棋。五常大米的遭遇並不是個案,遭遇假冒的地理標誌産品還有很多,比如在陽澄湖裏洗個澡就身價翻倍的大閘蟹等等。還需要全國統一部署、各地各部門通力合作持之以恒地打假,才能維護市場秩序。
一些國貨賣不出好價錢,很多時候並不是技術或品質不如人,而是受到品牌價值的制約。品牌價值上不去,有時間積澱不夠的因素,也有監管薄弱的問題,不少品牌都是硬生生被假冒拉低了身價,甚至擠出了市場。因此,執法必須嚴起來、實起來,把假冒偽劣的氣焰打滅,建立起尊重品牌的市場環境,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