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4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他讓“旱腰帶”長出高産田

  • 發佈時間:2015-10-14 07:31:0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陳晨

  他是生長在嶺南的異鄉人,大學畢業後隻身來到陜西渭北高原從事旱作小麥育種工作,一幹就是50多年。

  他培育出的品種,讓旱區小麥從畝産60多公斤一步步增長為畝産450公斤的高産作物,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救命恩人”。

  半個世紀過去,耄耋之年的陜西省長武縣農技中心退休研究員梁增基,退而不休,依舊奔波在田間地頭。

  都叫他“旱垣上的袁隆平

  國慶節過後,新一輪的播種期剛剛結束,本應是育種工作者一年中相對輕鬆的時節,梁增基卻如往常一樣,來到位於長武縣郊區農技中心的試驗田裏。

  “最近的工作量很大,觀察苗情要匯總資料。”他神情嚴肅地説。

  光陰倒轉回1961年秋天,原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的梁增基被分配到長武縣農機站。

  長武,位於渭河以北、黃土高原邊緣的“旱腰帶”地區,十年九旱,自然條件極為艱苦,至今仍是國家級貧困縣,彼時更是外人眼中的苦窮之地。

  比起只有幾間土坯房的農技站,更為困難的是當地極為低下的農業生産水準。擺在梁增基面前的是這樣一幅場景:稈如茅草,穗如蠅頭,小麥生産十年九災,平均畝産不到100斤,農民常年啃高粱面的“黑饃饃”還填不飽肚子。

  但這個出身貧寒的廣東高州小夥子沒有退卻。培育出與旱垣相適應的小麥良種,讓老百姓吃上白麵饃饃,成了他最初的動力。

  “冬天,實驗室裏像個冰窟窿,老梁經常邊哆嗦邊寫材料;夏天,炙熱的太陽曬得皮膚發疼,老梁在田裏一幹就是一天。”農技站的老同事段長林説。

  50多年來,梁增基培育的“長武131”“長旱58”等系列小麥新品種,攻克了旱作小麥“凍、銹、旱、倒、黃矮病”五大難題,生産上由多災變為基本無災,由低産變高産,畝産由上世紀60年代61.1公斤逐步提高到現在超過450公斤。

  “要吃糧,找老梁。梁老師是咱渭北旱垣人的救命恩人,大家都叫他‘旱垣上的袁隆平’。”村民薛玲草説。

  如今,梁增基培育的品種不僅覆蓋了長武沿線“旱腰帶”地區90%的耕地,也在甘肅、河南、山東等省乾旱地區推廣300多萬畝,綜合效應超過40億元。

  耄耋之年不下“主戰場”

  當年和梁增基一同分配到長武農業系統的20多名大學同學,後來陸續調離,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留下的只有他這一個外鄉人。

  “咱搞農業的,在哪都是一樣。旱作小麥育種剛起步,不能半途而廢另起爐灶。”梁增基身上,有股子“老廣”的倔強。

  作為有特殊貢獻的專家,梁增基72歲才退休,但他卻退而不休,試驗田還是“主戰場”,選材、雜交、播種、整理資料,依然是每天的“必修課”。

  “最近,我新培育的‘長航一號’已通過省級審定,其高産性、抗旱抗凍性不亞於‘長旱58’,後面新的更優品種也正待出臺。”提起自己的本行,老梁掩飾不住喜悅,“科技創新沒有盡頭,不能躺在功勞簿上享受,這不光彩!”

  在梁增基的試驗基地裏,記者看到了一輛銹跡斑斑、坐墊裸露的自行車。直到兩年前膝蓋生病,他才告別了這輛騎了20多年的“老爺車”。

  “一件白襯衣、一頂草帽,梁老師做起雜交試驗起早貪黑,不喊累、不叫餓。我們做出的數據,他非要一一核對才放心,跟著他吃了不少苦。”梁增基如今的助手、80後農學碩士慕芳“叫苦”道。

  梁增基並不是沒有錢,他從1992年起就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如今每月的退休工資有5000多元。多年來,各級組織先後獎勵他十余萬元,卻都被他捐出資助貧困學生。

  “2011年,市上獎給父親5萬元。當時我女兒剛考上大學,想讓他資助一點,但他最終還是把錢捐了。”女兒梁瑞芳説,父親總説,自己拿著工資,幹出成績是分內之事,獎金應該還給國家。

  期盼更多年輕人紮根基層

  讀書看報,每天收看新聞,是他幾十年不變的習慣。前年,他花2000多元買了一款智慧手機,還與同行們建起了微信群,取名“橋梁”,意為交流業務的橋梁。

  跟黃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老農人”梁增基對如今的農業發展也有著新的擔憂。“農業收益太低,畝産千斤也就1000多元的收入,去除成本剩不到100元,打工幾天就掙出來了。

  梁增基説,頗令他痛心的,是基層農業人才的極度匱乏。如今的長武縣農技中心,45個編制僅有32名工作人員,成為基層罕見的“不滿編”單位。

  “能者不來、來者不能”,梁增基這樣描述,願意從事農業研究的人越來越少,基層農業科技界面臨後繼無人的危險。自己退而不休,是責任心也有無奈。“作為縣級科研單位,科研經費短缺,申請課題也非常難,年輕人就算願意來,因為種種現實困難,也很難紮根基層。”

  如今,除了希望能培育出更好的品種,梁增基最大的心願,是能有更多人關注農業、關注基層,更多的年輕人能撲下身子,到基層為農業和農民盡力。

  據新華社西安10月13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