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河湖連通,變洪水為資源

  • 發佈時間:2015-10-13 01:30: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吉林省白城市位於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片區,全市4個縣市中,3個為國家級貧困縣。1998年松嫩流域大洪水後,由於江河來水減少、降雨量減少,白城地區生態環境日益脆弱。水資源成為限制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攻堅的重要因素。2012年起,吉林省在西部的白城、松原地區啟動河湖連通工程,通過科學引蓄雨洪資源,恢復濕地、補充地下水,當地“小氣候”日趨改善,生態效益初顯。

  從“東北水鄉”到連年乾旱

  白城市通榆縣向海鄉農民韓良12年前承包了400多畝泡塘,本來想養魚養蟹,但泡塘在2000年以後就一直乾涸斷水,成了鹽鹼地。韓良只能賠著錢在魚塘裏種地,“周邊的泡沼也都幹了,水井越打越深。”

  其實,歷史上的白城素有“東北水鄉”之稱。據《白城地區志》記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白城境內江河交錯,1500多公里的河流常年不斷流,蓄水泡沼多達700多個,水量豐沛。48歲的韓良回憶起小時候蘆葦、蒲草茂盛的向海濕地説:“那時候幾乎成年積水,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

  1998年松嫩流域大洪水後,白城連年乾旱少雨,8條主要河流中的7條連續12年斷流,700多個泡塘中僅57個有水。

  降水減少、河流斷流、地下水下降、土壤沙化……白城的生態環境進入了惡性迴圈,土壤沙化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東蔓延,草地資源以每年2%的速度銳減,生態屏障岌岌可危。

   將洪水資源存蓄起來

  十年九旱,卻又年年防洪。1998年、2010年和2013年,白城發生區域性洪水,“每到汛期,嫩江來水增多,防洪壓力大,但堤壩2公里之外就鬧乾旱,水都白白流走了。”鎮賚縣水利局副局長馮明説:“1998年大洪水從鎮賚縣過境的洪水有14億立方米,1999年當地開始大旱,卻無水可用。”

  水利專家表示,松花江、嫩江流域平均10年左右一次豐枯變化,2010年區域性洪水過後,進入新一輪豐水期。為將過境的洪水資源利用起來,2012年起,吉林啟動西部河湖連通工程,通過利用天然水系和興修水利工程,採取提水、引水、分水的方式,將汛期嫩江、洮兒河、霍林河的富餘洪水資源存蓄到天然湖泡和濕地中。

  “這段5.1公里的渠道可以將河流與下游的4個湖泡連通,通過閘門控制,給乾涸的湖泡補水,來百年一遇的洪水我們就多存點,20年一遇的洪水就少存點。”馮明説,“河湖共濟既改善莫莫格濕地的生態環境,也不影響河流下游用水。若遇到乾旱年景,湖泡也有水可用。”

  根據吉林西部河湖連通工程規劃,白城規劃投資35.3億元,連通水庫泡塘124個。目前,白城河湖連通工程已完成投資2億多元,整治渠道54.8公里,新連通水庫泡塘26個,增加蓄水11億立方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隨著河湖連通為通榆縣境內的向海濕地補水,“目前向海濕地已恢復到360平方公里,達到乾旱前的水準,同時還吸引了更多東方白鸛、丹頂鶴等水鳥來此繁衍生息。”向海保護區管理局科研處處長林寶慶説。

  河湖連通讓乾旱的泡澤、魚塘、水庫注滿了活水,增加蒸發量。2013年、2014年,白城平均降水量達到459.7毫米和473毫米,遠高於常年383.8毫米的平均水準;兩年來當地風沙天氣減少,強度減弱,2014年空氣優良天數達到監測總天數的93.7%。

  同時,另一項生態改善工程正在實施——再造百萬林。2010年至今,白城造林超過200萬畝,林地面積增長50%達到640萬畝以上,而荒漠化面積減少近三分之一。

  國內領先的光伏牧業養殖、400萬頭生豬一體化項目、世界先進的原生態牧場……大型農業企業近年“扎堆”白城。生態建設年年抓,劣勢變後發優勢,2010年—2014年,白城地區國民生産總值由441.5億元增長到734.6億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由4504元增長到7312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