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換肝人”能否結婚生子?

  • 發佈時間:2015-10-13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砂鍋

  肝移植患者需要長期服用大劑量“保肝”藥,那麼,他們還能生育健康孩子嗎?不久前,全國首例兒童肝移植患者術後19年喜得貴子,創造了醫學奇跡。請關注——

  與其他許多新生兒有些不同,多多來到人世有點特別:他的父親張希曾是一名瀕臨死亡的終末期肝病患者。19年前,還是孩子的他接受了肝移植;19年後,他已如常人一樣為人夫、為人父,創造了國內肝臟移植存活時間最長的紀錄。

  前不久,多多滿月那天,當年為張希主刀的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原普外科主任徐冠南教授、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傅志仁教授、現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丁國善教授及醫教部主任蔡劍飛等肝移植團隊來到張希家送去祝福。採訪中,傅志仁説,兒童移植後,只要規範免疫機制的使用,密切觀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結婚生子完全沒有問題。

  像正常人一樣擁有健康的孩子

  19年前,年僅12歲的張希因患先天性豆狀核變性肝病而導致肝硬化失代償,生命危在旦夕,只有肝移植才能挽救他的生命。但當時國內還沒有一家醫院為這麼小的孩子做過肝臟移植手術。更讓人頭疼的是,沒有匹配的肝臟。為了挽救這個少年的生命,長征醫院肝移植專家組經過週密研究,採用一系列創新技術,將一個成年人的肝臟植入小張希體內,創下了當時全國肝臟移植患者年齡最小的紀錄。

  時光荏苒,張希順利完成了中學、大學的學業,參加了工作。在肝移植16年後,他與西安姑娘小張經過三年的自由戀愛結婚,術後19年,成功當上了爸爸。

  肝移植患者需要服用大劑量抗排異藥物,他們如何做到與正常人一樣生子?針對許多人心中的困惑,傅志仁給出了詳細解答。

  “張希19年的‘保肝’歷程,其實就是長征醫院肝移植科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傅志仁説,張希12歲接受肝移植,正是生長髮育期,手術後一些用藥變化的情況,事實上並沒有很多的參考,特別是免疫製劑藥物對兒童生長髮育是否有影響這在當時還是未知數。

  但作為全科醫護人員的“掌上明珠”,張希“換肝”後,醫生始終跟蹤隨訪,為其制定了抗排異藥物的方案,不斷優化個體用藥,在嚴密觀察移植肝功能狀態的同時,逐步減少免疫抑製劑的用量。張希在移植術後第4年開始逐漸減少抗排異藥物用量,並長期保持免疫抑製劑低濃度狀態,在確保安全用藥的前提下,將藥物副作用降至最低。

  可以回歸正常生活

  其實,早在結婚之前,張希就生育問題諮詢了專家。為了解除張希夫婦的顧慮,傅志仁、丁國善教授讓他們雙方進行了染色體檢查,同時建議他們諮詢婦産科醫生。在得到醫生的認同後,他們夫婦倆都做了詳細檢查。“女方檢查結果正常,遺傳給孩子的幾率大大減少,你們完全可以擁有一個健康正常的寶寶。”

  當聽到醫生的這番話時,張希百感交集,“肝移植後,我的每一天都是賺來的,能與正常人一樣有自己的孩子,簡直太出乎意料了”。

  一個多月前,張希妻子順利生下一個6.8斤的男寶寶。寶寶很健康,和正常的孩子沒任何差別。

  其實,像張希這樣“換肝”後又回到正常生活的患者,早已不是少數。傅志仁説:“移植以後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融入工作生活,只要是在醫生指導下,定期的檢查,按時的服藥,病人生存10年、20年、30年都沒有問題的,現在全世界最長的紀錄已經是40多年了。”

  活出自己的精彩

  “讓‘換肝人’活下來,更要像正常人一樣活出自己的精彩。”這一直是長征醫院器官移植科醫生的最大願望。

  長征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是我國較早開展肝臟移植的單位之一。在丁國善、傅志仁等技術骨幹的帶領下,肝臟移植技術不斷創新,迄今已完成1300余例肝移植手術,手術成功率超過95%,其中,70%的移植患者存活超過5年。在醫務人員的悉心指導下,目前他們中間已有8位肝移植患者為人父母。在出生的小朋友中,最大的已有5歲,他們均身體健康。這些小朋友的誕生給廣大“移友”帶來了新的希望。近些年來,在患者生存率不斷提升之後,這裡的肝移植團隊也將如何提高患者生活品質視為一大任務。

  經過醫生們的不斷努力,長征醫院“肝友會”的患者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得多姿多彩。他們曾代表我國參加了在南非德班舉行的“第19屆世界移植運動會”,奪得乒乓球男子單打第三名和男子雙打第一名的佳績。近兩年來,他們先後在全國移植運動會上,奪得乒乓球、羽毛球等多枚金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