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儒馬融的光輝

  • 發佈時間:2015-10-09 18:31:56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通籍大儒馬融(西元79—166年,字季長),以絳帳傳薪流芳百世。據史料記載,馬融雖然出身豪門,鐘鳴鼎食;卻又才高博洽,辭貌俱美。青年時,築室苦讀;壯年時,遍注群經。《論語》《詩經》《孝經》《周易》《三禮》《尚書》《老子》《離騷》《烈女傳》《淮南子》等中華經典,均留下他的神來之筆;並著有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等凡二十一篇,因此奠定了他“通籍大儒“的地位。就筆者而言,大儒馬融所撰名著《忠經》,其中對“忠道”內涵的昇華、對“忠道”理念的拓展、對“忠道”行為的思辨、對絳帳傳薪的變革,可謂驚世駭俗。

  忠道內涵的昇華

  大儒馬融在《忠經·序言》中所言“忠不可廢于國,孝不可弛于家”的思想,任何人都必須忠於祖國、忠於家庭、忠於婚姻、忠於愛情、忠於朋友、忠於自己、忠於職守、忠於信仰等。更何況,馬融在《忠經·天地神明章》中,對“忠”之內涵的三點界定,即“忠者,一也”;“忠者,中也”;“忠者,公也”,即便現在看來,也獨領風騷,具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

  在《忠經·天地神明章》中,馬融首先指出:“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一則為忠,二則為僻。……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國,忠之終也;………身一,則百祿至……家一,則六親和;國一,則萬人理。”顯然,這種“忠者,一也”的提法,雖然明確指出了“忠”的修煉過程,以及“忠”的社會價值,卻仍然屬於傳統的“從一而終”的範疇,很難將積極的“忠誠”與消極的“愚忠”區別開來。

  但是,馬融緊接著卻指出:“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四時廣運,天不私德;萬物亨生,地不私力;人能至公,不私諸已。”顯然,這是大公無私、天下為公之謂也。這種“忠者,公也”的論斷,不但賦與了“忠”積極的社會意義,而且劃清了“忠誠”與“愚忠”的界限,從根本上否定了不明事理、不分是非的所謂“愚忠”。最後,馬融又引用《尚書》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顯然,這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之謂也。公即不偏,偏即不公。就此而言,筆者認為,大儒馬融對“忠”之內涵的界定和昇華,無疑具有驚天動地的力量。

  忠道理念的拓展

  古今説“忠”,無論是官府、學者,還是平民百姓,無不以“以下事上”為宗旨,説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是,馬融卻在《忠經·聖君章》中,提出了“聖君在上,垂監于下;萬邦在下,觀行于上。自下至上,各有尊也。”顯然,在這裡,馬融不但提出了“自下至上,各有尊也”的思想;而且提出了君主和臣民,互相監督的理念。對於冢臣肱股、守宰官宦、百工庶民來説,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下事上”,固然有理。但是,聖君元首們,雖然口含天憲,威加海內,卻也不能為所欲為。畢竟,“君有正道,臣有正路;從之如昇堂,違之如赴壑”,故聖君元首們,只有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的態度,“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宗廟,以臨於人。”才能盡到“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揚于後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的責任。在這裡,馬融對“忠道”理念的拓展,同樣具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度。

  忠道行為的詮釋

  馬融所著《忠經》,是受《孝經》的啟發撰寫的。因《孝經》而著《忠經》,既是馬融對儒家經典的奉獻,也是馬融對儒家理論的發展。全書共十八章,可分為忠道理念、忠道角色、忠道行為、忠道辯證四個部分。如果將忠道角色與忠道行為結合起來,則可以發現,聖君元首、冢臣肱股、守宰官宦、百工庶民等,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同,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會不同。

  馬融對“冢臣股肱”應盡的忠道責任,進行了不同凡響的詮釋。《忠經·冢臣章》雲:“冢臣于君,可謂一體。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後漢書·蔡邕傳》:“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顯然,堪稱君之四體者,當屬太尉、太傅、司徒、司空等“入則領政、出則統軍”的肱股冢臣。其中,為臣事君,忠誠為本;君臣一體,下行上信;文當死諫,武當死戰;君憂臣恥,君辱臣死。以及沉謀潛運、正國安人,任賢以理、端委自化等,都是冢臣股肱應當盡到的“大智”之忠;奉君忘身、殉國忘家,正色直辭、大義凜然等,都是冢臣股肱應當盡到的“大勇”之忠。

  在《忠經·守宰章》中,馬融對“守宰官宦”應盡的忠道責任,進行了獨具慧眼的詮釋。提出了“為官三惟”“牧民三要”“牧民三策”三大理念。所謂“為官三惟”,即在官惟明,明能正俗;蒞事惟平,平則不曲;立身惟清,清則無欲等。所謂“牧民三要”,即篤之以仁義,以固其心;導之以禮樂,以和其氣;君德與國法,兩策並重等。所謂“牧民三策”,即安民,順而安之;富民,教而富之;愛民,如愛其親等,都是守宰官宦們,應當盡到的忠道責任。

  在《忠經·百工章》中,馬融對“百工”應盡的忠道責任,進行了別出心裁的詮釋。就百工而言,入則獻其謀,出則行其政;居則思其道,動則有儀,以及秉職不回,言事無憚;茍利社稷,不顧其身等,都是百工應當盡到的忠道責任。顯然,大儒馬融所主張的忠道行為,即便在今天,也具有高屋建瓴的現實意義。

  絳帳傳薪的變革

  馬融對自己的“忠道”理念堅信不移;同時,也對自己的“忠道”理念身體力行。馬融因才學入仕,亦以才學流離。宦海沉浮的無奈,葉落歸根的選擇,終於成就了馬融“絳帳傳薪”的佳話。他在八十歲高齡時,辭官回鄉,在家鄉的集鎮上設帳講學,“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將傳統文化的光輝,灑向更廣闊的人間。馬融的門生鄭玄、盧植、馬日磾,及其再傳弟子劉備、崔琰、公孫瓚等,個個都是光耀神州的歷史巨星。就此而言,馬融熠熠生輝的忠道理念,以及他絳帳傳薪的教學模式,是不同凡響的。至於馬融撒落在民間的千百個門生,也均如星星之火,為儒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陳友新,清華大學LMBA中心教授、廣州大學教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