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才跟上了戲曲才能傳下去

  • 發佈時間:2015-10-09 07:31: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蔣培玲文/圖

  作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地方戲是活態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但青黃不接、缺乏傳承人,已成為地方戲劇種消失或衰落的最直接原因。如何接續地方戲曲的人才“斷層”,成為地方戲曲振興和發展的關鍵。日前,記者跟隨文化部組織的中央媒體採訪團前往山東濟南、菏澤等地採訪地方戲曲後備人才培養時發現,地方戲中職專業人才嚴重缺乏,傳統“團帶班”模式已不適應當前戲曲發展,“傳統科班制”和“學院教學制”相結合的新型地方戲後備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建立完善。

  戲曲演出紅火人才培養卻跟不上

  作為戲曲大省,山東省戲曲文化底蘊濃厚。僅菏澤市就擁有國有專業院團11個,民營劇團139個,莊戶劇團不計其數。在基層農村,請戲更是村裏的頭等大事,每逢有戲曲演出,十里八鄉的群眾便早早聚集到演出地點,少則上千人,多則幾千人,場面蔚為壯觀。再加上,近年來山東省政府出臺了繁榮山東舞臺藝術的“4+1”工程等一系列地方戲曲振興舉措,讓一度面臨窘境的地方戲曲再次迎來春天。

  據悉,2012年起“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農村(社區)免費送戲1萬場”連續4年被列入辦實事工程。今年起至2020年,將繼續“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施‘一村一年一場戲’工程”。今年山東省級財政就安排了專項資金1000萬元購買公益演出服務。“劇團每年約有100多場的公益演出,還有近400場的商業演出,劇團常年在基層演出。”菏澤市牡丹大平調劇團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西良説。該市定陶縣兩夾弦劇團團長侯彥麗也介紹,劇團每年平均有300場公益演出。

  與紅火的演出市場相比,地方戲曲人才培養卻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部分地方戲院團出現人才斷檔、行當不全的局面。拿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呂劇為例,招遠市呂劇院業務團長王殿強表示,劇團每年演出200多場,但50多個演員裏男演員只有10來人,行當演出受限,常年僅有一個小生演出。與之情況相似的龍口市呂劇團團長王智全也指出,由於人才缺乏,目前主要通過招聘其他劇種演員,“改造”後唱呂劇。

  為解決地方戲後備人才緊缺的問題,作為山東地方戲曲後備人才主要培養基地,2008年和2009年,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就與山東省呂劇院聯合培養,招收50多名學員成立呂劇傳承班;2010年,學校又跟山東省柳子劇團合作開辦柳子戲專業;2013年,又增設山東梆子專業。目前,在校地方戲專業共103人。

  這些卻遠遠滿足不了各個劇團對人才的需求。“去年我們一個呂劇班的畢業生,有近20個院團來‘搶人’。學校招的山東梆子學員還沒有畢業,就已經有很多劇團前來打聽了,求賢若渴。”文化藝術學校辦公室主任胡學林對記者説,“但限于目前學校的師資、資金等,無法培養出足夠的戲曲專業人才。”

  傳統“團帶班”模式已不適應

  每天早晨,從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的二層小樓裏,70歲的許相雲老爺子每天都會用老式錄音機咿咿呀呀地播放著山東梆子經典選段,每放一句,就停下來教一句,直到對面4個年僅12歲的學員聽懂,口傳心授。過去,戲曲教育基本都採用這種“師傅帶徒弟”或“團帶班”模式,向戲曲舞臺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不同的是,如今的學員除了專業課還要上文化課。

  “過去的‘團帶班’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社會形勢。”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院長徐向東表示,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文化課的要求越來越高,都希望孩子能有個文憑,將來學藝不成還可以另謀他業,過去只學專業課的傳承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要求了。“基層院團在實踐中培養了優秀的演員,但由於他們沒有接受完整的學校教育,創新能力上存在局限,因此傳統的拜師學藝應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才能孕育優秀的演員。”徐向東説。

  基於上述原因,“傳統科班制”和“學院教學制”相結合的地方戲後備人才培養模式應運而生。戲曲藝術講究“童子功”、“科班培養”,10~18歲是黃金年齡段,戲曲後備人才培養,重在從小培養,從基礎抓起。為此,2012年,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其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都作了相應調整完善。學校依託文化系統資源,與中央戲曲學院及省直院團聯合辦學,定向培養人才,為省內外戲曲院團培養輸送了一批戲曲新生力量,許多優秀學員在各自行當開始嶄露頭角。

  成本高收益低政策仍需加大傾斜

  在藝術人才培養的鏈條上,中等藝術教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沒有基礎過硬、技能紮實的中專人才的輸出,會直接影響藝術院團的持續發展,影響高等戲曲教育人才培養品質的提高。“中等戲曲教育,是成就高層次藝術人才的奠基石,是高等藝術院校的人才庫,也是專業藝術院團的蓄水池。”山東省京劇院院長鄭少華説,但相比于其他行業,學習戲曲的人付出很多,成才率卻比較低。“一個戲曲演員,小時候有可能條件很好,但隨著年齡增長嗓音的變化,尤其是男演員有‘倒倉’生理變化,真正培養出來的好演員不到一半。”

  據估算,培養一名戲曲學生,學費一年約5000元至7500元,加上生活費等一年要1.5萬元至2萬元,家庭的付出成本也較大。然而,目前戲曲行業的薪資水準相對較低,一名戲曲演員從入行到登臺需要近10年的培養,且訓練辛苦,花費高,可收入遠比不上短期訓練的通俗演藝員的報酬。付出多,收穫卻少,兩方疊加,使戲曲專業一直存在招生難、生源品質偏低問題。

  為了振興戲曲,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加強學校戲曲專業人才培養,對中等職業教育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實行免學費。其實,早在2012年,山東省宣傳部、省文化廳就聯合推動實施了“山東地方戲振興工程”,並實施《關於進一步扶持戲曲教育發展的意見》,財政撥出專款,對省直藝術院校戲曲中專在校學生“免收學費”。這些保障措施,極大增強了戲曲教育的吸引力,報考戲校的學生逐年增多,招生難問題有了較大緩解,戲曲後備人才力量越發充足。

  “在戲曲後備人才培養上,山東可以説已走在全國前列。”胡學林説,“但這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來説還遠遠不夠,仍需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合力,並形成長效扶持機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