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傳統戲曲契合當代青年人審美

  • 發佈時間:2015-06-12 05:31:3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今年6月13日是我國第十個文化遺産日。傳統戲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面臨受眾老齡化、缺乏年輕觀眾、市場萎縮的困境。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喜愛傳統戲曲的青年人,改變以往“等、靠、要”的被動局面,積極主動地將網路動漫、現代音樂等時尚元素融入傳統戲曲,吸引年輕觀眾,為古老的傳統戲曲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鄭亮

  還是那身粉色的旗袍,還是那把彈慣了的琵琶,還是那曲婉轉幽怨的《情探》,5月2日晚,舞臺上的上海評彈團演員陸錦花一如往常。只不過,她的舞臺從上海的評彈劇場移到了北京的糖果——一個以演出流行樂而聞名的音樂廳。台下近千名觀眾和網路上2萬多名觀看直播的網友,多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而不是陸錦花熟悉的那些上了年紀的評彈迷。臺上,她還多了兩位新夥伴——大提琴演奏家宋昭,音樂製作人、擔綱鋼琴演奏的吳夢奇。

  喚醒傳統文化的基因

  在這場名為“新樂府”的演出中,評彈、崑曲、民歌這些中國傳統音樂形態,原汁原味,代表著西方藝術元素的吉他、小號、大提琴、架子鼓,與之碰撞、結合,引來一陣又一陣的叫好聲。不少觀眾坦言,原本是衝著幾位流行音樂界的大腕兒,沒想到整場演出下來,留下更深印象的卻是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這也正是“新樂府”出品人、十三月唱片總監製盧中強的初衷。

  盧中強是在傳統戲曲的熏陶中長大的。因為母親是黃梅戲演員,在劇團大院長大的盧中強,左耳聽著黃梅戲,右耳又傳來徽劇、京劇的曲調。但比起傳統戲曲,盧中強年輕時更喜歡西方音樂。直到做了20多年的流行樂製作人,過了不惑之年,盧中強才突然發現,戲曲早已融在他的血液裏。原來這就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文化基因,他迫不及待地想把戲曲的美和他對戲曲的愛與人分享,特別是與傳統更加隔膜的年輕人。盧中強深信,只要找到一種適合的表達方式,古老的戲曲也可以被年輕人接受。

  和盧中強類似,蘇州籍音樂人吳夢奇,從小跟隨酷愛評彈的外婆生活。那時,家裏那部古老的半導體收音機,唯一播放的節目就是評彈。清晨,吳夢奇在評彈聲中醒來;白天,在評彈聲中玩耍;夜晚,聽著評彈睡去。然而,這位在評彈聲中長大的蘇州人,大學學的是西方聲樂,後來開始創作流行歌曲,與評彈漸行漸遠。

  很快,盧中強找到了吳夢奇,摸索評彈與流行音樂跨界混搭的可能。隨後,陸錦花、宋昭和上海評劇團副團長高博文等陸續加盟。與此同時,在盧中強的號召下,音樂製作人陳偉倫召集了古箏演奏家常靜、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打擊樂聲部長劉恒和崑曲演員馬靖、饒子為等人,開始進行崑曲跨界的嘗試。他們把這種新的音樂風格稱之為“新樂府”。

  跨界是為了再現傳統

  演出前幾天,高博文演唱《鶯鶯操琴》的音頻就被放到了網上,短短幾天就獲得不下10萬次的點擊。有網友説:“雖然對蘇州評彈沒什麼了解,但這次的編曲很對我的口味,節奏感很強,和咿咿呀呀的古韻居然很搭。中間有一部分,背景樂是城市噪音,有車鳴和建築工地打樁的聲音,那是我熟悉的城市的節奏。聽起來就好像一個司機開著收音機,在馬路上收聽蘇州評彈,畫面感好強!現代城市的聲音與傳統美妙的聲音巧妙相遇,誰説現代與傳統不可融合?”

  對於傳統戲曲的發掘與再現,需要以對戲曲的理解和尊重為基礎,這是所有參與“新樂府”創作的音樂人的共識。跨界是為了再現傳統,讓年輕人真正感受到傳統音樂的神韻,不能為了跨界而跨界。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傳統音樂究竟應該和哪種風格的音樂混搭,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盧中強説,音樂是不受民族、地域限制的世界語言,無論是西方的電子樂、爵士樂、搖滾樂,還是源自本土的冬不拉、古箏,甚或某些生活中的聲音,只要有助於中國傳統音樂魅力的呈現,就可以融入“新樂府”的創作之中。

  吸引青年的“新樂府”計劃

  現代需要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傳統希望借助現代得以傳播。很多音樂人也都進行過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嘗試。盧中強對於“新樂府”的設計與別人不同,不是某一傳統劇目的完整改編,也不是略含傳統元素的“中國風”,既要“原汁原味”,又要易於碎片化的傳播,長則10分鐘,短則5分鐘,通過某些片段的呈現,引起年輕人的興趣,進而讓他們能夠追根溯源,體會傳統的魅力。

  在盧中強的計劃中,未來的“新樂府”將從現有的崑曲、評彈,逐步擴展到越劇、黃梅戲、川劇等各個戲曲門類。“新樂府”也將成為一個孵化器,把更多流行音樂家和古典音樂家匯聚到一起,共同完成這個龐大的跨界音樂工程。

  觀看完“新樂府”的首場演出,活躍在美國音樂界的演奏家汪洪十分欣喜。在他看來,“新樂府”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音樂形態中表現出十足的“個性”,具備了長遠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汪洪也指出,“新樂府”如果作為一種商業演出,需要借鑒美國太陽馬戲團等商業演出的成功經驗,找到在演出市場取得成功的“共性”,讓更多人樂於為這種音樂形式買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