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扶一把,為了戲曲的新生

  • 發佈時間:2015-07-26 03:52:2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備受關注的《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戲曲藝術的高度重視。

  筆者注意到,此次文件以“政策”出現,而不以“意見”出現,説明其更具體、更實在、更具針對性、更具力度。既高瞻遠矚,又切合實際,目標明確,措施得當有力,想得著、看得見的“幹貨”多,做得到、可行性強的條款多。就拿第六部分“支援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發展”來説,文件明確提出“重點資助基層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要在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上,對縣級以下(含縣級)轉企改制國有戲曲表演團體和民營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在購置和更新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方面給予資助。在配送流動舞臺車方面,也根據基層實際重新確定並加大了適用範圍。這無疑成為一條化解基層戲曲藝術表演團體現實困境非常及時的利好政策。

  基層戲曲藝術表演團體與百姓生活關係密切。基層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長期紮根民間,紮根廣闊的社會土壤,經常把戲送到百姓家門口。民間習俗、民間信仰以及當地習慣是地方戲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在農村許多地方,特別是逢年過節或其他特殊情況,如結婚、生子、升學、壽誕、破土、竣工、華僑返鄉、菩薩生日、迎神廟會等等,都要請戲。有的劇團一年演出高達400多場,有時下午、晚上連著演,方能滿足老百姓看戲要求。基層劇團數量多,除了一些國辦劇團,還有大量的民營劇團。就筆者所處的福建而言,民營劇團有700多家,從業人員有數萬之多。走民間,走農村市場是基層劇團的必然選擇。這些劇團定位明確,為傳承傳統文化,豐富基層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宣傳黨的方針、改革、路線,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獨特的作用。

  當前,基層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許多劇團生存、發展現狀令人堪憂。比如,不少國有戲曲劇團自身定位不清,面臨經費不足、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新排劇目太少,設備老化落後,舞臺面貌簡陋陳舊,演出品質每況愈下。劇團音響品質差更為普遍,演出中擴音器時斷時續,或時不時發出刺耳的聲響,常令演員十分難堪、觀眾大倒胃口。許多地方劇團,演出成本提高與演出價格下滑成為一對矛盾。扣除演出成本及仲介費用,劇團收入往往僅夠為演職人員發放微薄工資,難有經費用於購置和更新服裝以及樂器、燈光、音響等設備,更難有經費抓好劇目創作和排演。

  基層戲曲藝術表演團體也能出好戲。比如福建仙遊縣鯉聲劇團,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創作演出了享譽全國、深受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莆仙戲《春草闖堂》、《團圓之後》。這兩部戲分別入選《中國當代戲曲十大喜劇》、《中國當代戲曲十大悲劇》,先後被國內一百多個劇團移植。步入新時期以來,該團又相繼推出了莆仙戲《新亭淚》《鴨子丑小傳》等優秀劇目,在國內同樣産生了良好反響,成為可供借鑒的代表性劇目。

  不可否認,當下庸俗、低俗文化已經浸染、氾濫城鄉生活的許多地盤。基層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受到多樣化文化消費的衝擊,地方戲成了舉步艱難、急需得到保護的遺産,亟待有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為其保駕護航。誠然,基層戲曲劇團需要恢復和尋求自身的造血功能,積極拓展思路,主動作為,在新形勢下自覺適應新的生存發展空間。但實際情況表明,對於傳統藝術的生存發展,來自政府層面的支援不可缺位,尤其具有保障激勵的體制機制更是必不可少,這對基層戲曲表演團體的科學發展、凸顯社會效益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層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起到龍頭帶動作用。相信《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的頒布實施,一定會給基層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和從業人員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