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汗水澆灌民族教育之花

  • 發佈時間:2015-10-08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丁雅誦

  ■第二看臺

  近日,西藏職業技術學院的達瓦卓瑪收到了學生送來的禮物——一束怒放的格桑花。達瓦卓瑪很開心,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像格桑花的花語一樣,幸福快樂。

  從雪域高原到戈壁大漠,從邊疆地區到中原內地,哪有民族學校,哪就會有他們的身影。質樸、憨厚、訥言、內斂是民族教師們給人的第一感覺,他們不僅是教書育人的老師,也是少數民族孩子的親人,更是民族團結的紐帶。

   桃李不言:為了孩子的堅守

  “奉獻”二字對民族教師而言,意味著更多的艱辛,意味著多年如一日靜悄悄卻又沉甸甸的付出。

  來自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阿古拉鎮中心學校的老師白音寶力高,出生在一個民辦教師家庭。22年,他毫無怨言地在這個農村學校教書,一步也沒有離開過課堂這個主陣地。他説:“只要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我願意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貢獻一份力量。”在這樣的努力下,白音寶力高所在的學校連續7年中考成績全旗第一,談到這裡,白音寶力高憨厚的臉上露出得意又羞澀的笑容。

  像白音寶力高這樣一直默默辛勤付出的,還有寧夏銀川二十一小學的校長馬恒燕。31年的教育生涯,從一名體育老師到一個小學校長,堅持、執著、專一是她奉行的準則。在學校舉辦的“尋找身邊的感動”演講比賽上,大家不約而同地提起這樣的內容:那個卷著褲腿,鞋上綁上塑膠袋,從泥水中蹚過的是我們校長;那個和老師們一起滿頭大汗地搬桌椅、擦課桌的是我們的校長……“教好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辦好一個學校,惠及一方百姓。”在馬恒燕看來,教好孩子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

  從新疆來到上海的洪漢英,把民族教師無私的愛也帶來了。作為上海醫科大學的少數民族學生輔導員,她是少數民族學生最貼心的人。每逢過年過節,洪漢英總是親自下廚。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隨哈西”(揪麵片)和“雪熱帕”(羊肉湯)讓學生們熱淚盈眶。“語言的優勢拉近了我們的距離,親人般的關懷讓我們成為一家人。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大多比較單純,到了陌生的環境中,就很容易把心扉關上。但只要你滿懷真心,他們就一定能感受到。”洪漢英的無私奉獻讓她多了一個親切的稱呼——“洪媽媽”。

  魚漁同授:著眼團結的努力

  由於歷史、自然等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教育好一個孩子,就相當於提供了一份工作機會,解決了一個家庭的生計問題,也就增加了維護民族團結的一份力量。正如四川省涼山州民族中學校長曲木史日所説:“我相信,教育可以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保障民族地區的安定。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走出大山,明白道理,走向精彩人生,走向幸福生活。”

  米熱瓦尼古麗是新疆巴楚縣阿拉格爾鄉中心小學的一名雙語教師。這些年,她用各種方式來提高孩子們的漢語能力:講漢語故事、辦漢語黑板報、舉行成語競賽,甚至親自到學生家裏輔導。因為米熱瓦尼古麗深切地知道學習漢語的重要意義,她説:“學生不會漢語就相當於半個文盲,等進入初高中以後,學習就會特別困難,會影響孩子一輩子。”

  民族團結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手足相親。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洪漢英採取了很多措施。

  一方面,她邀請上海知名教授為新疆少數民族學生開設“滬語課”,讓他們了解上海的風土人情,還通過舉辦民族風情月等活動展示各民族魅力。另一方面,她在學校開設《西域文化解讀》課程,通過“採訪我的民族同學”和“學習民族語言”,增進漢族學生對少數民族的了解;她組織學生去新疆進行社會實踐,讓內地學生看看真實的新疆。“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這樣的民族關係,正是洪漢英日日夜夜努力的目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