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生為先 情暖天山

  • 發佈時間:2015-10-06 05:05:4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有條幸福路,沿街店舖林立。然而,一戶挂著“幸福”牌匾的349號卻與眾不同。雖然是門面房,卻是一家住戶,主人是已在此生活了30多年的楊秀花和馬志學老兩口。

  説起牌匾的來歷,楊秀花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是社區統一製作的,因為不是商家,就寫上了“幸福”兩字,“如果給我們郵封信,寫上幸福路‘幸福人家’收,保證能收到。”她笑著説,“這牌匾挺符合我們現在的心情。你看,現在買菜有直銷點,看病有醫保,退休金年年漲,孩子又孝順,沒啥操心事,這不就是幸福嘛”。

  “幸福人家”代表千萬家。新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自2010年以來,連續開展“民生建設年”活動,“民生優先、群眾第一、基層重要”已成為自治區各級黨委、政府的執政理念,每年七成以上公共財政支出用於民生,天山南北徐徐鋪展出一幅精彩的民生畫卷。

  離幸福路上“幸福人家”約2公里的陽光雅居小區位於烏魯木齊市黑甲山片區,市民魏穎在這裡生活了近30年。她告訴記者,“過去的黑甲山是棚戶區,垃圾堆得有幾層樓高;居民吃水靠毛驢從遠處拉過來;入春時冰雪融化後,道路特別泥濘,根本沒法出門”。

  從2009年開始,黑甲山開始實施棚戶區改造,逐漸改變了模樣,嶄新的高層住宅取代了破舊平房。去年,魏穎搬進了新家,面積100平方米、兩室一廳。“與原來平房等面積置換,自己基本沒掏錢。”她感慨地説,“小區配套設施特別齊全,比商品房小區環境還好”。

  讓各族群眾樂有所居,是新疆重要的民生目標。與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相比,在農牧區實施的安居富民工程覆蓋面更廣。

  6年前,布爾津縣窩依莫克鄉也拉曼村冬季大雪封山、春季山洪頻發,每人平均飼草料地不足3畝,每人平均純收入僅4400多元,是有名的貧困村。為徹底改變這一狀況,也拉曼水庫立項興建,並於2012年10月下閘蓄水。依託這一工程,縣裏將也拉曼等5個村338戶村民集中定居,農牧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布爾列斯·葉克拜一家三口的新房子有80多平方米,他們還分到了70平方米的養殖棚圈、37.5畝高效節水灌溉土地。“現在不僅居住條件好,政府還配套建設了學校和醫療點,生活真是方便。”這位52歲的牧民告訴記者,去年他家收入達3.6萬元。

  2011年以來,新疆把安居富民工程作為解決民生突出問題的首要任務,全面提高農村住房抗震水準,改善農牧民居住條件,累計投入資金近千億元,開工建設126萬戶、竣工123萬戶,共有480余萬名農牧民遷入新居。

  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牛學興説,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設施配套、安全適用”的原則,新疆把安居富民工程與村鎮規劃、産業發展、農民增收有機結合,真正實現了既安居又富民。

  統計表明,新疆安居富民工程任務量佔同期全國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總量的9.8%,居全國之首。去年于田發生7.3級地震,今年皮山發生6.5級地震,新建和改擴建安居富民工程無一倒塌,經受住了檢驗。經國家相關部委綜合考評,新疆安居富民工程連續4年獲得全國第一。

  安居連著就業。最近5年來,新疆建立健全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就業動態登記制度,開展“一對一”幫扶,實施政策、崗位援助和跟蹤服務,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零就業家庭失業人員,建立了“出現一戶、認定一戶、幫扶一戶、穩定一戶”的就業援助工作機制,形成零就業家庭隨時于24小時內解決就業的長效工作機制。

  此外,自治區堅持先培訓後輸出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通過“短平快”項目創造就業崗位,在農村、社區創辦手工藝吸納就業。一系列舉措,織密了就業保障網。

  “別看我們這規模不大,大部分産品可都出口呢。”富蘊縣新蘊社區有間婦女刺繡創業出口基地,生産哈薩克民族風情手工藝品,從業者都是社區百姓。“原來在家帶孩子,現在小孩有幼兒園上了,白天有空就到這裡幹活。”哈提瑪是3歲孩子的媽媽,她告訴記者,“基地實行計件工資,自己掌握時間,每月至少有2000元收入”。

  住房、就業、教育、醫療、養老……著眼長效機制,樹立底線思維;堅持“雪中送炭”,不搞“錦上添花”。隨著各項民生工程的實施,新疆各族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9月16日,在新疆博物館“走向西部——我們新疆好地方”美術展現場,記者見到了65歲的烏魯木齊市民張明善。在一幅幅精品力作前,他看得仔細,感慨有加。“最美的還是我們新疆!”老人興奮地説:“這美不僅在風景中,還在我們老百姓的生活中。更美的日子,還在後頭哩!”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