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特産裏的“華麗”陷阱

  • 發佈時間:2015-10-06 02:30:50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慶長假撐起龐大的假日經濟,全國各地旅遊景點的土特産專賣店、超市也迎來銷售旺季。

  這個長假,外出旅遊的你是不是也要為親朋好友選購當地的土特産作為伴手禮?這可得多個心眼。

  新京報記者梳理從去年到今年以來各地對外披露的土特産消費資訊,發現主要存在四大陷阱——以次充好用邊角料冒充名貴土特産、炮製概念將普通産品包裝成當地特産、過度包裝用紙片塞滿特産盒、“三無”産品多。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土特産介於預包裝産品和農産品之間,定位比較模糊,缺乏標準與監管。

  陷阱一

  以次充好 膠水粘出名貴特産

  人參、鹿鞭、熊膽,這“東北三寶”的名貴特産是不少消費者饋贈親友的高端禮品。但在“面子經濟”下,隱藏著種種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手法。

  據了解,今年5月央視《焦點訪談》曾專門披露名貴土特産裏的重重亂象。黑龍江哈爾濱南極批發市場5樓,主要批發東北特産,人參、林蛙、鹿鞭、熊膽等應有盡有,包裝精緻的人參禮盒裏還帶有各種檢測證書,蘆頭(人參的根莖)長達十幾公分,表明生長的年頭長,能賣上價錢,售價在600元甚至更高。

  但這些其實是商家拿101、502等膠水,把人參的邊角料粘到人參的蘆頭上,變成蘆頭很長的人參,行內人管這樣用膠粘過的參叫“工藝參”,批發價僅75元一根,但出售時被裝進標著“野山參”、“移山參”的盒子中,售價搖身一變成了600元,差價高達8倍之多。

  靈芝孢子是靈芝的精華,一噸靈芝大概只能收集一公斤孢子。“靈芝孢子粉”也有作假手段,多為靈芝邊角料和靈芝粉製作,成本只有10元-20元。

  就連土特産包裝盒的質檢證書和檢測報告也造假,多加2-3元,就能找人幫著辦理質檢證書。有的商家還自己花錢做網站,將檢測報告傳到網站,讓購買貨物的人在網站上可以查詢到相關資訊,讓人更加信以為真。

  陷阱二

  特産不特 人為炮製概念

  除了人參、靈芝等昂貴土特産外,一些商家還打起平民産品的主意,把普通産品冠以天花亂墜的包裝和特産概念,然後拿到當地旅遊景點、土特産超市銷售。

  江西媒體曾專門對當地特産超市進行調查,發現一些毫無地方特色的産品打出“江西特産”的旗號。如所謂的野果“無量果”、“紅軍果”,對比配料表發現,其實就是由桃子、李子所製成的蜜餞。甚至一些玫瑰花、杜鵑花等經過包裝也成為“江西特産”,但事實上,玫瑰花及杜鵑花並不是江西獨有的花。

  媒體還披露了一個離奇的事,在標稱由江西廬山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筍衣包裝上,貼著兩張寫有黑字的白色小紙條,寫的是産址廬山和重量500g。但揭開小紙條後,包裝上原本標的是産址鄱陽湖、産品重量為300g的字樣。

  陷阱三

  過度包裝 一盒獼猴桃幹只有幾塊果肉

  事實上,地方土特産的消費陷阱並不止這些概念包裝、以次充好。此前有許多消費者反映旅遊時購買的土特産看起來包裝精美,打開後發現真正的産品寥寥無幾。

  有上海消費者就曾反映,去西安旅遊的家人帶回一盒“陜西特産獼猴桃果幹”,外包裝大氣漂亮。他拿到公司給同事品嘗,沒想到打開盒子後,裏面只有一小塊地方是果肉,其他全是硬紙盒。

  對此,當地媒體特意調查了這種産品,當時在西安火車站旁的多家特産超市裏就有出售,同樣包裝的獼猴桃果幹,包裝註明重量為200g-250g。超市人員稱裏面裝滿了獼猴桃果幹,但打開多盒包裝,結果大同小異,都是只有幾片獼猴桃果肉,其餘用紙片填充。

  一家土特産生産商向新京報記者透露,這種土特産過度包裝的現象,其實是同行競爭所帶來的惡果,“本來原來是小盒包裝,但同行後來都弄大包裝,大的好賣。”

  陷阱四

  資訊“三無” 進駐高大上場所

  土特産的種種陷阱,不僅存在於旅遊景點、火車站等地點,甚至連機場專櫃這樣高大上的場所也有“三無”土特産。

  人民網曾報道,在吉林白山市長白山機場的特色商店中,野生藍莓原味果幹、野生菌類、野菜等包裝簡單,除寫有産品名稱、配料表、保存方法、保質期和生産日期外,完全沒有標明生産廠家等關鍵資訊,屬於“三無産品”。

  這些“三無産品”向上追溯其源頭,在各種土特産農副産品批發市場更常見。就在去年,湖北荊門市當地工商部門進行過一次土特産專項抽檢,檢查42家超市、土特産商店,發現近50%商家購置了“三無”包裝盒,374袋“三無”土特産被下架。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很多商家的土特産包裝袋都是自己進,免費封裝。

  ■ 專家

  土特産的尷尬定位讓商家鑽空子

  “土特産介於預包裝産品和農産品之間,定位比較模糊,使得整個行業缺乏一定的標準與監管。”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國內很多商家借此打起擦邊球,因為預包裝産品是必須要標明生産廠家、生産日期、品質許可證等,但農産品則不需要註明這些資訊。

  朱毅説,儘管許多食品都打著地方土特産的旗號,但這並不等於上了食品安全保險。普遍借著土特産的旗號銷售這些預包裝産品,但又很少標注資訊,屬於典型的“三無”産品。

  ■ 支招

  土特産的正確購買方式

  朱毅建議,消費者購買土特産時,一定要秉著“一看二查”的原則。

  一看:外包裝上是否有生産日期、生産廠家、QS標誌、廠家聯繫電話等資訊。正規的優質土特産,一般會有諸如地理標誌産品、有機、綠色認證等“三品一標”資訊。

  二查:不少包裝正規的“土特産”是商家購買包裝袋後自行封裝完成,其QS認證標誌等資訊多屬冒用或者偽造。消費者可以通過國家食藥監局數據查詢網、中國地理標誌産品服務中心,查詢對比其生産廠家、認證地域資訊是否一致。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棟 實習生 徐亞輝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