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糧倉裏探秋糧

  • 發佈時間:2015-10-04 05:44: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隨農業部秋糧探行組從黑龍江哈爾濱驅車前往綏化採訪。秋高氣爽,稻菽飄香,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上玉米穗輕輕搖曳、大豆飽莢待破,一片豐收在望景象!

  今年春耕時節,記者曾經來到綏化市北林區紅旗鄉玉米科技示範園採訪負責人周廣憲,當時他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今年豐收不成問題。如今到了秋收時節,他那裏的情況如何?

  剛到紅旗鄉,周廣憲就拉著記者鑽進了玉米地,他隨手掰開一穗玉米,指著茬口説,“這棒細、粒長説明澱粉含量高,今年風調雨順含水量也不高,平均畝産能增收280多斤”。今年周廣憲的玉米增收可不是靠農藥催化肥堆出來的,而是“綠色增收”。

  今年,黑龍江提出了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和殺蟲劑的“三減”措施。拿玉米的致命殺手玉米螟來説,現在採取生物滅蟲法,將赤眼蜂放到田裏吃掉玉米螟的蟲卵,同時噴灑白僵菌粉劑控制玉米螟幼蟲,在不使用殺蟲劑的情況下就可以將玉米螟消滅。周廣憲告訴記者,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農藥使用量將逐步降低,從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化肥、農藥越少,咱的産品就越受歡迎!現在農民都算明白這筆賬了,只有糧食品質提高了才能賣上好價錢。”周廣憲説。

  隨著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不斷深入,像周廣憲這樣的種糧大戶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只盯住産量不放,而是在確保産量增加的基礎上向提高品質的方向轉變。

  綏化市農委副主任張富表示,據初步統計,今年綏化市産糧將超過去年330億斤的水準,豐收已成定局。

  在海倫市倫河鎮種糧大戶甄士玖的家中,聽説記者要來採訪,老甄找來了左鄰右舍,喝茶,嗑瓜子,打開話匣子聊起了這一年的酸甜苦辣。

  “老甄,明年我的地是不是能再多給點錢,聽説別的地方一畝地能給500元,而且今年也豐收了,多少給漲點兒!”村民馬才把地承包給了甄士玖,自己則和兒子在網際網路上賣大豆。

  “今年是豐收了,可咱的生産成本也跟著上漲了,每畝地的種植成本只漲不跌,而且年初春耕時還需要貸款,利息也不低啊。”甄士玖説。

  “老馬,你這要得太高了,咱這邊的地基本就是在400元左右,你要得太高了沒人包你的地,你自己種成本會更高!再説,你和你兒子在網上賣大豆,我看400元一畝比較合理。”倫河鎮副鎮長陳春説。

  “咱的大豆不愁賣!不是轉基因的,沒污染,人家外地客戶就認咱這大豆,我自己家種的那點兒根本不夠賣的。”馬才説起自己網上賣大豆的事兒還挺自豪。

  “那可不咋的,以前咱種了多少大豆啊,大豆價格下來以後不掙錢,都改種玉米了,但是現在玉米連作把土都給弄板結了,不施肥根本不長,病蟲害也多起來了,這以後可咋整?”説話的是60歲的董偉,他可是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莊稼人,近年來大豆減産以及玉米連作導致的負面效應讓他既痛心又惋惜。

  可能董偉還不知道,為了提高農業生産綜合效益和土地耕作品質,農業部已在東北推行“糧豆輪作”法。海倫市試點面積約有4萬畝,通過玉米與大豆交替種植,恢復了黑土地的有機質含量,也減少了病蟲害産生。同時,根據大豆與玉米在收益上的差異,國家對大豆進行每畝150元的補貼,以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通過調研,記者看到黑龍江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正在逐漸形成,根據每年氣候情況提前研判分析,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科學種田。通過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節約了社會資本,提高了農民收益。同時,改變過去重種輕銷的問題,黑龍江省積極搭建“網際網路+農業”平臺,建立網路銷售體系、完善生産全程可追溯體系,實現了“生産有記錄、資訊可查詢、流向可追蹤、品質可追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