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傳統手藝“活”在生産生活中

  • 發佈時間:2015-09-26 18:29:3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潘魯生

  農村手藝根植於民間,傳承人多不出名,不善於與外界打交道,只是執著于自己的手藝,享受自己的手藝。鄄城,山東的一個古老縣城。樸實的農村婦女把自己紡織的布叫做“老土布”、“老粗布”。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工序可以概括為15道,既是一個技藝加工的過程,也是一個藝術創作的過程。就是利用這結構簡單,幾乎全是木製的織造工具,魯西南的農村婦女,將一團團潔白的棉花變成色彩斑斕的棉線,又神奇地幻化出1990多種絢麗的圖案。

  手藝是個創造的過程,創造財富,創造生活。精湛的技藝、美麗的圖景裏,包含了人們對生活的感知,對美的理解,特別在這個資訊和技術越來越便捷發達的時代,這種本土化的技藝和圖式格外有意義。它不同於機械化地複製和模倣,創造和表達的是真正屬於我們這個民族的美感和語言,這就是文化的根脈。

  民間文化是偉大的,它能夠創造諸多奇跡,而同時它又是脆弱的,一次小小的社會變革或者是一個家族的遷徙,可能就會讓這個文化産生變化甚至消失。由於社會生産技術、生活方式等變革和轉型,傳統手藝不可避免地遭到衝擊。當前,手藝農戶收益微弱,即使有産品進入國際市場也獲益不多,甚至僅佔整體利潤的百分之一,導致大量手藝人轉行,這些承載文脈的老手藝瀕臨消失的危險。

  如果把這些東西跟文化産業結合起來,我們的民間文化,民間手藝將更有生命力,這是一種智慧的傳承。從成立中國首家民間藝術博物館到進行田野調查,搶救老藝人,再到如今扶持農村産業,我們不能只把傳統手藝作為“遺産”,必須使它“活”在當代社會生産和生活中。

  民藝裏有傳統的種子,有當代的影子,有一種匠心的傳承,在紛繁嘈雜和歷史積澱中,我們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讓民藝之美來涵養我們民族的心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