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中國講相聲的美國人:我用脫口秀拉近中美距離

  • 發佈時間:2015-09-26 09:2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艾傑西(英國《金融時報》網站)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9月25日報道,來自美國波士頓的Jesse Appell,中文名艾傑西,目前作為一名富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Scholar)在中國研究喜劇,並進行雙語脫口秀和相聲表演。

  他與《金融時報》分享了在中國表演脫口秀的經歷和心得,以及他用脫口秀拉近中美兩國人民距離、促進相互溝通理解的“使命”。以下為艾傑西接受專訪的文字選編。

  在中國講脫口秀,最特別的是什麼?

  很多中國人是通過我才第一次接觸脫口秀這門藝術。 能把美國的傳統藝術帶來與中國人分享,這感覺很好。 但困難的地方在於,觀眾不清楚表演的性質是什麼,不知道怎麼互動。相比于美國脫口秀觀眾的放鬆,中國觀眾往往抱著好奇的態度,正襟危坐,等待笑的信號,這也會影響演員的發揮。當中國觀眾對脫口秀有越來越多的了解後,相信情況會發生改變。

  中國觀眾對什麼樣的段子反響最熱烈?

  如果我是觀眾人生中見過的第一個能説流利中國話的外國人,他們關注的重點就不再是我講的內容了,就算我抄微網志段子也無所謂, 語言本身成了最大的關注點。我想要的是超越這個層次。觀眾的年齡、學歷,甚至場地的環境都會對演出的效果有影響。喜劇演員的挑戰是要充分了解當地環境和觀眾,研究怎樣抖包袱才能産生默契的效果 。

  進行這樣的研究可以摸索出套路,比如文化和方言就是一個好的切入口。在演出中我曾經這樣開場,“你們看我的樣子,聽我的聲音,對了,你們都猜對了,我不是大連人。不過我是東北人,美國東北人,波士頓那旮沓來的。”接著就可以從波士頓講開來,“我們波士頓那裏有方言,沒有兒化音。來到中國之前我都不知道兒化音去哪兒了,來到中國以後發現,一輩子的兒化音都在北京説了。”這不是因為方言好笑,是因為這樣講可以代表自己的文化。與其像20年前一本正經嚴肅地自我介紹,“大家好,我叫艾傑西,我來自美國”,不如介紹我們那裏的人怎麼説話,講講在中國的體驗,以更真實的身份,拉近距離跟觀眾接觸和交流。

  有沒有遇到過冷場?

  其實很少因為文化原因不能引起中國人共鳴,關注在於怎樣使用段子。有時一個本應成功的段子,介紹鋪墊得不好,也會影響效果。比如,我有個關於外國人和中國人談戀愛的段子,開頭時説,“現在很多外國人和中國人談戀愛,尤其是外國男人和中國女人”。這裡明顯感覺到冷場。這若在美國只是一個簡單介紹,在中國就成了敏感話題,尤其還是由我這個美國白人男生來講。

  後來我改了介紹方式,“中國人都有刻板印象,認為外國男人找中國女友很簡單,其實不是。因為我不知道中國女生看上我是喜歡我的性格還是外貌。但中國男生沒有這個問題,女生看上他是因為他有錢。”順著中國觀眾的心理,效果就好多了。

  中國有哪些有利脫口秀髮展的因素?

  中國正處在一個飛速變革,適合發展脫口秀的階段。脫口秀跟身份有很大關係,表演者講的每一個段子都和自己的身份相關。而中國現在身份認同並不明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經歷身份認同上的迷茫感。什麼是中國人?怎樣看待西方影響?雖然政府一直在推動意識形態宣傳,強調中國夢,但中國夢是什麼,每人也有不同的闡釋。容易塑造喜劇的環境,正是每個人都可以講自己的故事,每個人的生活都各不相同的同時,還能找出許多共通點 。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差異大,再加之發展速度較快,事情容易形成誇張的效果,被加工成喜劇的包袱。另外,美國的脫口秀已經形成了圈子和行業,而中國沒有,僅靠一些師傅和弟子技藝相傳。很多在電視臺表演的脫口秀演員,也尚未學到藝術的精髓,所以這對我和草根的表演者來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怎麼評價目前中國的脫口秀表演?

  首先,中國的脫口秀演員普遍壓力校大,並且受諸多限制,有些被要求每週編一小時新段子。在美國,即使是水準非常高的脫口秀演員,一整年也才創作一個小時的內容。如果壓力小一點,段子創作水準可能會更高。需要在滿足觀眾的要求和保持段子水準中找到平衡。

  另外,中國脫口秀節目在選擇人才方面尚不透明。在美國,水準最高的一群人會集合起來成立一個“寫作工作室”(writers’ room),擁有長期穩定的收入,熟悉節目性質,這樣才更有機會創作有品質的內容。而中國常常重關係而輕能力。中國很多脫口秀表演僅僅學習了西方的皮毛,即模倣了前臺的樣子,以為一張桌一把椅一個主持人就可以表演,而真正的功夫卻在後臺。

  你認為幽默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流的最好方式,你覺得你背負了某種使命嗎?

  住在中國時間長了,我越來越覺得,中國人和美國人雖然不一樣,但大同小異。全世界的人,如果彼此足夠了解,其實也大同小異。中美區別根本沒那麼大,可以在中間找到許多共同點。我的脫口秀就是多在中間位置做文章,既好玩,又有價值。

  我在構思每個包袱時,都盡力觸到中美兩國觀眾都有的笑點,例如一個手機沒電的笑話,能在全場引起共鳴。當人們能理解彼此的幽默,慢慢就會承認其實相互之間的距離其實並沒有那麼遠。做這樣的事情讓我一直很快樂。由於我的身份,有些段子是只有我能講的。於是我每天都在找那些只有我能説的段子,想跨越國界,給更多人帶來快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