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尋親平臺,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 發佈時間:2015-09-25 07:31:1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彭瑤

  9月19日,由民政部開設的“全國打拐解救兒童尋親公告平臺”上線,首批公佈了警方從人販子手中解救出來的284名被拐賣兒童的資訊資料,向全社會徵集線索,幫助被解救的孩子回家。短短幾天,該網站已獲得超過500萬次的訪問量。

  打開網站首頁,那一張張幼小的臉龐、那一雙雙純真的眼睛深深觸痛人們心底最本能的良善。沒有什麼痛,比丟失自己的孩子更甚;沒有什麼傷,比離開父母的懷抱更深。每一張照片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最深重的苦難和悲傷,也都深藏著一個不幸的孩子對回家的渴望。

  受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影響和幾乎無本萬利的暴利誘惑,我國拐賣兒童犯罪長期呈高發態勢,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孩子被吞噬在這條罪惡的産業鏈中,而能夠成功解救並送回父母身邊的孩子少之又少。據統計,2013年1至10月,全國共偵破拐賣兒童案件6000余起,2.4萬名被拐兒童獲救,而利用全國公安機關打拐DNA資訊系統為孩子找到親生父母的只有454名,比例不足2%。

  伴隨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參與到“打拐”和尋親的行動中來。從2007年民間志願者創辦的“寶貝回家”尋子網,到2011年春節期間由社會公益人士發起的“隨手拍照”微網志打拐,再到今天民政部“全國打拐解救兒童尋親公告平臺”上線,民間志願活動與官方行動正在實現對接。網路平臺後億萬網民的視角可以伸向城市鄉村的角角落落,幫助尋找消失在人海中的孩子,極大彌補了僅憑公安機關一己之力搜尋線索的局限和不足,體現了政府與民間、線上與線下、受害者與熱心公眾良性互動的社會共治機制。

  首批上線的這284個孩子是不幸的,年幼的他們不知經歷了多少恐懼和磨難;相比其他被拐賣、至今不知流落何處的孩子而言,他們又是幸運的,畢竟在全社會的高度關切中,他們擁有了更多找到親生父母的希望。

  然而,尋親畢竟只是打拐的一個環節,“尋親平臺”也只是幫助被解救的兒童儘快重回父母身邊,仍屬事後補救措施。要真正避免骨肉分離、親情撕裂、生死不知的人倫悲劇發生,必須從源頭上遏制拐賣兒童的犯罪。不久前剛剛審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將於1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規定對收買被拐賣的兒童的行為一律追究刑事責任。沒有收買就沒有拐賣,加大對買方的懲處力度必將有力震懾收買兒童的行為,收縮買方市場。同時,還應儘快探索建立新生嬰兒DNA資訊蒐集制度,每個嬰兒一齣生就立即採集DNA資訊並錄入全國DNA數據庫,那麼,被拐兒童將來一旦要上戶口,就可以立刻通過聯網數據比對找到親人,這對於幫助被拐兒童順利回到父母身邊是非常高效的措施。

  而最不應被忽視的一點是,被拐兒童大多是來自“城中村”的外來務工者家庭和偏遠地區的留守兒童,治安環境的複雜、家庭監護責任的缺失、社會保護體系的短板使這樣的孩子更易成為人販子下手的目標。究其深層原因,戶籍制度的牽絆和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始終是繞不過去的根源。如果在家鄉附近務工可以獲得與在大城市相似的收入,又有多少父母願意舍下孩子遠赴他鄉?如果務工地對農民工及其家人能有超越戶籍的無差別接納,哪個父母又不願把自己的孩子帶在身邊?兒童保護,從來都是一個大棋局,需要通盤考量,全局運籌。除了嚴格的法律、職權部門的盡責和公眾的廣泛參與,消弭城鄉差別,改革戶籍制度、建立起家庭、學校、村居、政府、社會各負其責的綜合治理機制,築牢全方位無死角的兒童安全保護網,才是防拐打拐的治本之道。

  前不久上映的打拐電影《親愛的》和《失孤》曾讓無數人潸然淚下。拐賣兒童摧殘人性、踐踏法律、破壞公序良俗,不僅給受害者家庭帶來難以承受的不幸,更嚴重危害社會的和諧安寧。一個文明的國家、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乃至任何一個有良知的公民都絕不允許這種罪惡繼續發生。我們不僅要竭盡全力幫助迷失的寶貝找到回家的路,更要將保護工作前置,防患于未然,不讓年幼的孩子過早離開家的庇護,不讓被拐的經歷成為孩子一生的創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