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家庭農場成為村官創富示範田

  • 發佈時間:2015-09-25 07:31:0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耀西文/圖

  金秋的蘇北泗陽,空氣裏的稻香沁人心扉。該縣盧集鎮范家湖村黨支部書記王述春,蹲在自家的家庭農場稻田邊,雙手捧起長長的稻穗聞了聞,禁不住笑容滿面:“好香,又是一個豐收年!”

  在江蘇省泗陽縣,像王述春這樣帶頭創辦家庭農場的村幹部有523人。近年來,泗陽縣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村官帶頭創辦家庭農場等創業項目。全縣238個村居的1918名村官在創業大潮中,各顯神通,成功創辦一批有影響力、有帶富作用的家庭農場。這些遍佈廣袤田野的家庭農場,成為村幹部“幹給村民看、帶著村民幹”的示範舞臺。

  張再廣:

  創辦家庭農場強村富民

  這一陣子,盧集鎮郝橋村黨支部書記張再廣格外忙碌。忙完村裏的事,還要下田採摘家庭農場裏的豆角。張再廣説:“豆角老了,就不值錢了,必須趁嫩採。”

  張再廣的家庭農場,坐落在盧李路的兩側,總面積接近60畝。説起自己創辦家庭農場,張再廣直言快語:“郝橋村是省級經濟薄弱村,俺是村黨支部書記,必須帶頭創業,帶領村民致富。如果幾年幹下來,村裏和家裏都還是老樣子,怎麼抬頭見人?説話誰還理呢?”

  究竟幹什麼?張再廣思來想去,最後把眼睛放在村內的土地上:“對,種菜!”2013年,他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村民65畝土地,搭建50多個日光溫室大棚,辦起家庭農場,和妻子臧曉平在大棚裏種上金陵美玉、辣椒、西藍花等蔬果。

  對種糧食頭頭是道的張再廣,對種蔬菜卻一竅不通。怎麼辦?他跑農辦,請專家,做筆記,虛心學習種菜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年底一算賬,張再廣的果蔬畝收益超萬元。

  2014年初,一外地老闆看張再廣種菜賺錢,纏著張再廣把家庭農場轉包給他。張再廣也很爽快:“轉包可以,除了要交流轉金,每年還要上繳村裏20萬元管理費。”

  2015年,張再廣又以每畝850元的價格流轉村民60畝地。辦起第二個家庭農場。為防止單一蔬菜價格大起大落,他多管齊下,採用無公害技術種植花菜、萵苣、豆角等蔬菜。站在豆角地裏,張再廣説:“按照眼下豆角行情,每畝3000元收入是牢靠的,加上春季畝均8000元的花菜,每畝地有把握超萬元。”

  家庭農場,對村民的影響最直接。村民單長林、尤曉明見張再廣種菜賺了錢,也過來向他討教,各自創辦了家庭農場。如今,郝橋村的家庭農場已經擴增到5個,傅桂花、何繼霞、張月琴等村民在農場務工,每天可掙工錢50元。

  張林訓:

  家庭農場成就稻米品牌

  磚井村西北,田野裏大片水稻泛著金波,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搖曳。這片水稻的主人就是泗陽縣穿城鎮磚井村村委會主任張林訓。

  2014年起,穿城鎮興起一股村幹部創辦家庭農場熱,不甘落後的張林訓以每畝900元的價格流轉560畝土地,與村民張士懷合夥辦起家庭農場,準備大幹一場。

  然而,很多地方家庭農場出現“規模上去,産量下來”的現象,讓張林訓有點後怕:“自家的幾畝地好種,現在是五六百畝地,能不能種好,心裏真沒底。”

  “開弓沒有回頭箭。”面對全村人的目光,張林訓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闖,並且暗下決心種好家庭農場。兩年來,張林訓依靠農技部門技術指導,摸索出一套種好家庭農場的好辦法。

  選好品種。張林訓種植的稻麥,都是泗陽縣作栽站推薦的好品種,水稻以“寧粳4號”為主,小麥以“濟麥22”為主,這兩個品種抗性好、産量高、品質優,産品價格也不錯。

  生態種植。“俺年年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張林訓説:“作物發生稻瘟病、稻曲病、稻飛虱、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病蟲害時,俺都是選擇使用苦參鹼、菌刀、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防治,保證種出來的糧食安全又好吃。”

  節約農本。張林訓説,收割、滅茬、播種、栽插等農機費用佔家庭農場支出的大頭,為節省支出,他們投資120多萬元,購進插秧機、收割機、拖拉機等農業機械。有了農機,不僅每畝每年節省收種支出130元左右,還能適期早栽早播。

  選好品種,生態種植,使得張林訓的家庭農場規模、産量同步提升,每畝每年凈賺700多元。然而,張林訓沒有陶醉於此,他盤算著如何搞深加工,打造優質稻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前不久,在穿城鎮主要領導的幫助下,張林訓的家庭農場成功加盟“君來香”米業,生産的稻米有了“身份銘牌”,“君來香”品牌大米投放市場後,立即成為俏銷貨。

  劉厚儉:

  家庭農場探索電商行銷

  “這些都是我的藕産品,全部上網銷售。”9月10日,泗陽縣張家圩鎮樹強村的“村淘點”,我們順著村委會副主任劉厚儉的手勢,看到“村淘點”展示櫃上擺放著蓮子、藕粉、荷葉茶等藕産品。

  2014年,劉厚儉在泗陽縣委關於村幹部帶頭創業政策激勵下,決定創辦家庭農場。種什麼?怎麼種?劉厚儉經過考察,覺得種植蓮藕受天氣影響不大,市場行情也很好,還可以隨時采收,不受季節影響。

  説幹就幹,劉厚儉以每畝9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670畝,辦起家庭農場。種植蓮藕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資金問題,每畝除900元流轉金外,購買藕苗還要投入2000元。為此,劉厚儉拿出全部積蓄,還從銀行申請了一部分貸款。

  此前,在外務工的劉厚儉返鄉才兩年多時間,連糧食都種得不是特別好,突然想要種好蓮藕,無異於“趕鴨子上架”。可是,天生要強的他沒打“退堂鼓”。劉厚儉從淮安請來種藕技術員,悉心討教挖塘打壩、選擇藕苗、株行距配置、蓮藕管理等技術。

  走近藕塘,“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觀畫面令人心曠神怡。劉厚儉捧起一片藕葉告訴筆者,他種的這種藕,名為三七淺水藕,産量好,藕粉多,口感好,栽培技術要求不高,水層保持30釐米左右就行,平均畝産1300公斤,已經全部被人訂購一空,每公斤價格5.6元。

  愛動腦筋的劉厚儉,還陸續開發出荷葉茶、蓮藕粉、蓮藕汁、蓮子、蓮子心茶、糯米藕等蓮藕産品,並於今年6月聯合8位蓮藕種植戶成立荷葉種植合作社,註冊“荷園”商標,在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網上電商平臺開通網店,嘗試探索“家庭農場+合作社+電商”的現代經營模式,帶動本地60多位農民就近就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