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解讀“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

  • 發佈時間:2015-09-24 10:07:25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央財政近日安排的2015年209.8億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中,有3.1億元專門用於“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三區”即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中央財政連續三年每年投入3億元左右的資金規模,專項支援該計劃。

  加強公共文化體系均等化建設

  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級財政多年來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覆蓋鄉鎮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基本齊備。

  然而在我國中西部省份,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這些貧困落後地區,雖然文化活動場地建了,文化設施也有了,但是能夠操作、利用這些文化設施開展文化活動的專業人員仍然嚴重缺乏,與東部省份富裕地區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差距逐漸拉大,已經成為全國公共文化體系均等化建設的短板。

  2013年開始,國家正式實施“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從文化人力資源方面對這些地區進行支援扶助。根據計劃要求,2013年至2020年期間,全國每年向“三區”縣以下文化單位輸送1.9萬名優秀文化工作者駐地工作或提供服務,發揮優秀文化工作者的帶動效用;每年從縣以下文化單位選送1500名文化人員進行重點扶持培養,提高基層文化人員專業水準。

  財政扶持保障文化人才待遇

  根據“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要求,中央財政從2013年起,每年提供3億元左右的扶持資金,主要用於向參與選派、培訓的文化工作者發放補助。實地支援“三區”建設的優秀文化工作者,每人每年可獲得補助2萬元;參加培訓的“三區”文化人員,每人每天可獲得補助120元。文化工作者在選派或培訓期間,可以同時享受原單位的工資待遇。

  中央財政根據各地經濟水準,制定了詳細的地方財政補助標準。東部地區自行負擔補助費用;對於中部絕大部分地區,中央財政按照補助標準的50%撥付補助金,另外50%的補助金由地方省級政府配套撥付;西部各省和中部地區的延邊、贛南、湘西、咸寧等條件特別困難的地區,參照西部地區標準,由中央財政全額撥付補助金。

  記者從文化部了解到,在“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實施過程中,部分省份還對“三區”文化人才在中央補助標準以外撥付了額外配套資金,進一步提高文化人才待遇。以重慶市為例,重慶市由共青團系統選派到基層社區的志願者,每人每月在“三區”文化人才補助標準基礎上,按照團系統志願者標準再補助800元。

  根據規定要求,“三區”人才建設項目的補助金主要用於文化工作者支付食宿、交通等費用。文化部有關人員告訴記者,大部分受援單位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積極承擔了文化人才的食宿、差旅等費用,想方設法為文化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保證他們在“三區”安心工作。

  精心組織選派工作

  據了解,每年向“三區”輸送的優秀文化工作者主要包括:從文化系統抽調輪崗的人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向社會上招募擁有文化專業背景的人員;隨著機構改革,一些文化系統單位待崗、提前退休人員以及大批有工作熱情、專業背景的志願者。

  記者從雲南省文化廳了解到,雲南省創新選派人員載體,組建了“雲南省支援‘三區’文化人才服務團”,把選派到“三區”的文化工作者分為三類:文化輔導員,主要對像是大學生村官;文化指導員,主要對像是文化專業人員,服務時間為三個月至一年;文化志願者,主要對像是從社會招募的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部門退休人員,服務時間為半年。服務團文化人才工作任務包括:深入農村,調研基層文化建設與發展狀況;幫助開展鄉村文化建設規劃;輔導農村、社區業餘演出隊、文化愛好者;創作、編導文藝作品等。

  據介紹,有些地方為加強優秀人才的選派工作,制定了面試、評審等形式的遴選制度。記者從安徽省文化廳了解到,六安市葉集區日前組織了一場選派人員評審會,7名候選人逐一陳述文藝特長、擬服務區域、服務內容、服務計劃、重點項目策劃等內容,並接受區文化單位和鄉鎮文化站等派駐單位組成的評審組的質詢。評審組圍繞各人現場陳述和提交的方案情況進行綜合打分,最終根據排名遴選出評分最高的3位選派人選。

  加強基層文化人員培訓

  除優秀文化工作者對基層實地支援外,為“三區”基層文化人員創造培訓機會,也是“三區”文化人才計劃的重要任務。通過培訓,基層文化人員的專業水準得到普遍提高,促進當地公共文化體系建設。

  據介紹,目前基層文化人員培訓形式多種多樣,包括邀請文化專家到地方舉辦培訓班;選派人員到藝術院校深造;對口單位到對口單位鍛鍊,如縣圖書館到省圖書館工作鍛鍊;省外培訓,如西藏自治區到重慶市舉辦歌舞類研討班,等等。據了解,基層文化人員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培訓學習機會,各地組織培訓也十分積極。

  記者從重慶市文化委員會了解到,重慶市根據基層一線文化人才隊伍現狀,制定了2015年至2017年“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上派培養規劃,採取長期專業培養與短期業務培訓、選派急需緊缺人才上挂鍛鍊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三區”文化人才。具體來説,重慶市將組織百名宣傳文化青年骨幹挂職鍛鍊工程;對播音主持、表演、美術、音樂編創人才緊缺,短時間內無法通過招考引進人才的縣區,每年分類舉辦兩至三期為期一個月的培訓班;對鄉鎮文化站文化專幹舉辦一期至兩期為期一週的專題培訓班,培訓內容包括群眾文化組織、節目編排導演、非遺傳承、廣電器械使用等;開通重慶市文化人才網,建立文化人才遠端教育平臺,向基層文化工作者免費提供線上學習資源。

  對接當地文化需求

  文化部有關人員告訴記者,“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特別注重結合當地需求開展對口支援。每年年初通過項目申報報送基層文化人才需求,地方文化機構將需求逐級上報,省級文化單位根據基層需求綜合考慮派送文化工作者開展對口支援。

  此外,通過項目制還可以開展靈活的短期項目支援工作。文化部有關人員給記者舉例説,縣文管所有一個考古發現,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經過項目制申報,最終由省博物館聯繫選派考古專家支援到縣裏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考古挖掘指導;很多縣圖書館一直以來採用卡片管理圖書,雖然配備了電腦圖書管理系統卻沒有人會操作,縣圖書館將需求上報後,最終由省圖書館安排工作人員到縣圖書館開展一個月的電腦系統培訓。

  “三區”中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有很多少數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亟需傳承和保護,“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也給予了專項支援。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組織非遺傳承人到瑤族村寨開展瑤族傳統服飾刺繡技藝培訓,教寨子裏的婦女刺繡,既傳承了非遺記憶,也改善了當地人的文化生活;貴州省組織100位縣級、省級文化館骨幹參加由國家級傳承人執教的侗族大歌培訓,培訓結束後安排他們分別奔赴100個侗族村寨,通過輔導骨幹、組建歌隊、開展活動等形式,提高當地群眾對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的認識和自覺性。

  據文化部介紹,“三區”文化人才支援計劃實施兩年多來,各地政府逐漸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工作局面逐漸打開。據了解,2015年是“三區”文化人才計劃調整年,中央部門將在全國範圍內對各地項目實施情況開展全面督導檢查,並針對在政策、需求、選派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地改進和調整相關政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