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企業家“村村開花”
- 發佈時間:2015-09-22 06:29:53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周明華
不管是李雙林的返鄉創業,還是鄧步華的種葡萄故事,我們清晰地讀到其中看點——指向一種情懷和精神:相信家鄉,堅定信心。這需要排斥心浮氣躁與急功近利,追求長遠發展。如果我們能讓村民不離土離鄉,也能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何愁美麗鄉村不會煥發勃勃生機?
記得小時候,老家的村市上出售一種篦子,由高粱稈做成。農閒時,手藝人就坐在一條小板凳上,兩腿夾著一根粗笨的木夾子,一針一針地釘下去,一坐就是一天。做工講究,經過選材、搓繩、針穿、編織、刀裁等多道工序。幾分錢一斤的高粱稈做成這樣的篦子,一個最少也能賣上幾塊錢。他們心態穩、坐得住,是篦子編得結實細密的必備元素。同樣的韌性,在李雙林和鄧步華身上也能體現,他們有離鄉千里外出打工的經歷,有遙寄故鄉思念親人的切身痛感。正因此,他們身上有一股無形的動力。
以往,對於創業的理解,很多人認為這是城裏人的事,與農民工兄弟姐妹關聯度不高,農民工似乎只能做創業的配角,頂多是創業帶動起來的就業者,處於創業鑄造的利益鏈的末端。其實,2.74億農民工裏大有人才,他們在外出務工中積累了經驗和財富、開闊了眼界、提升了技術水準,尤其是接受到市場觀念的多次洗禮。因此,從打工者轉身為小老闆,再到今天身家過億的企業家,農民工中的佼佼者既不輸人,更不輸志,甚至還有模倣、趕超的後發優勢。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像這樣的返鄉農民企業家隊伍必然會不斷擴大。當然,支援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可謂環環相扣、任重道遠,需要一如既往地不斷優化創業軟硬環境。在熱播的返鄉創業題材影視劇中,常見的一幕是創業農民們遇到吃拿卡要的 “軟釘子”,往往需要“青天大老爺”出面一招擺平。雖然這讓人看著不舒服,但換個角度看,這正表明瞭法治在縣鄉市場上的缺位。從農耕文明邁向商業文明,“驚險的一躍”便在人際文化向契約文化的深刻轉換,這個過程註定艱辛,註定離不開法治觀念與行為的塑造。
原本就是回到生我養我的熟悉的家鄉土地上,僅因離開幾年去打拼,如今回鄉創業,反倒水土不服,這其實並不正常,也非自然因素,而是人為造成。我們需要先扶正 “三官”——去掉官風、官氣、官態,真正將農民企業家當 “創業之寶”。要留住“人”,必須創新服務方式,真正長期為“創客”排憂解難。通過這樣的長期堅守,讓返鄉創業者不再感到水土不服,讓他們在創業之路上如魚得水,像李雙林和鄧步華這樣的農民企業家才會“村村開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