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扶貧的事我們也有發言權

  • 發佈時間:2015-09-22 03:33: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哈礦武

  “無論是産業扶貧,還是公益扶貧,在鞏固開髮式扶貧成果的基礎上,加大參與式扶貧,讓老百姓參與扶貧決策。同時,用財政扶貧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形成扶貧合力。”寧夏農墾巴浪湖農場場長丁立東説。

  再不拔窮根,虧損何止二十年

  改革開放以來,場辦企業因技術裝備落後相繼退出市場。特別在國家實施封山禁牧政策後,許多牧工開始下山,4300名非農職工向農工轉移,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加之農場長期承擔社會事業,機構多,負擔重,産業結構一時無法優化,使農場經濟嚴重滑坡,企業的負債率曾一度高達255%。

  可以説,企業千瘡百孔、債臺高築,經營步履維艱,連續經營虧損長達二十年,一度成為墾區特困企業、陳情大戶。用巴浪湖人自己的話説,再不拔窮根,虧損何止二十年?

  産業脫貧就是做自己擅長的事

  沒有政策扶持,扶貧開發必將舉步維艱。巴浪湖農場發展特色産業,目前,已形成供港蔬菜、設施園藝、優質奶牛産業和優質糧食四大扶貧支柱産業。在産業發展上,農場聽取職工意見,由職工按興趣和專長進行選擇,絕不在産業實施上搞一刀切。

  “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才是脫貧致富的竅門。”職工們總説這樣一句話。

  在設施葡萄産業上,基地年産葡萄等各類水果100萬斤,實現了1棟日光溫室年收入3萬元、1座大拱棚年收入10萬元的目標效益。在設施蔬菜産業上,農場以“公助私建”方式來進行。目前,農場農五隊職工家庭戶均擁有2棟棚,戶均年純收入達8萬元左右。

  儘管位居內陸,但巴浪湖農場還把生意做到了香港。他們在供港蔬菜産業上,引進港商投資,合資建成了6000畝外向型蔬菜基地,每年向港澳提供蔬菜1萬餘噸,帶動農場及周邊農場2500人實現勞務創收1800萬元。從原來的自給自足,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巴浪湖農場的扶貧脫困工作,“無意”中還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

  寧夏是我國的優質牧區,巴浪湖農場自然不會放棄奶牛養殖這一優勢産業。他們用好自治區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發揮村級互助資金引導作用,實施“農場+合作社+職工”的發展模式,滾動發展奶牛産業,不斷提高乳業附加值,奶農增收幅度明顯。

  單打獨鬥終短暫,多方參與保長效

  農場通過爭取政策落實項目,加快推動産業扶貧和公益性基礎設施扶貧,實現了企業經營指標翻一番、每人平均收入翻兩番的目標,連續二十年經營虧損的帽子終於被甩掉了。

  丁立東説:“産業扶貧是一項投資較大的社會工程,僅靠專項扶貧資金單打獨鬥的扶貧模式,遠遠無法達到培育特色産業的目的。只有在發揮專項資金主渠道的基礎上,整合項目資金,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才能解決脫貧長效問題。”因此,他們整合各類資金,集中投入到産業基地建設,推進扶貧産業基地化、規模化和效益化。

  有大項目就有大發展,有小項目就有小發展,沒有項目就很難發展。農場聽取職工意見,最終選準了設施果蔬、外向型蔬菜等特色産業。同時,扶場先扶人,通過實施各類科技培訓,使職工掌握先進實用技術,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