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長征路上的紅色迴響

  • 發佈時間:2015-09-22 02:32:3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吳 瑩 汪玉成 本報記者 唐先武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抗戰勝利70週年。“長征人走長征路”,火紅8月,記者跟隨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醫療服務隊,先後跨越4省10地,行程12000余公里,一起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老區每一寸土地沉澱的厚重紅色記憶。

  心懷長征情,傾心服務老區人民

  8月7日,超強颱風“蘇迪羅”登陸我國東南沿海,福建、江西等地均遭暴雨突襲,即便氣候惡劣,但瑞金市人民醫院門診大廳裏卻擠滿了從各地冒雨趕來的群眾,診檢臺前也早已排起了“長龍”。

  長長的隊伍中,一位拎著吊瓶、坐著輪椅的住院患者特別引人注目。陳老伯説:“我腎移植10多年後腎臟又出現了問題,聽説上海專家來義診,這次一定要找專家看看。”腎內科趙學智教授耐心地詢問病人的情況,根據症狀告知診治方案。趙教授説:“無論是我們還是病人,來一趟都不容易,我只想盡最大努力讓每一位來看病的患者滿意。”

  在福建龍岩市第二醫院門診大廳,擠滿了翹首以盼的患者。由於下暴雨,義診時間比原定延誤了半小時,等待的人群見到醫療隊那一刻的熱烈掌聲,讓每一名醫療隊員不禁熱淚盈眶。王程煜博士感慨地説:“老區人民對解放軍的深情一如既往,我們每個人都為此感動!”

  醫院的門診大廳裏,來自漳平縣永福鎮偏僻農村的陳女士被皮膚病困擾了6年之久。為了趕上這次義診,兩夫妻淩晨3點多就出了門,輾轉70多公里才到醫院。診斷結束後,夫妻倆連連道謝鞠躬。

  酷暑八月,這支醫療隊奔波上萬里,深入革命老區,為人民群眾送上健康關愛。在延安,72歲的老人劉好端告訴記者,3年前他到上海旅遊時突發心臟病,是長征醫院的梁春教授救了他的命。這次得知梁教授要來,他就是要當面説聲謝謝!

  據該院政委陳軍介紹,此次長征人走長征路活動,醫院派遣院士、專家教授和博士80余人,涉及30余個科室,送藥數20余萬元,為7000余人提供了醫療服務,行程遍及江西瑞金,福建古田、龍岩,貴州遵義、習水、赤水,陜西延安等革命老區數十地。

  重走長征路,追尋紅色足跡的歷程

  江西瑞金,小學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裏的“紅井”就在這裡。來到這裡的人,都要嘗一嘗當年毛主席帶領戰士和群眾打出的井水。

  “作為人民子弟兵,我們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老區人民的恩情,應常懷飲水思源、反哺報恩之心!”紅井前,醫療隊員們駐足沉思。

  參觀葉坪革命舊址群、紅井區舊址群、古田會議舊址、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遵義會議紀念館、延安革命博物館,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每次義診結束後,醫療隊都要走訪當地老紅軍、瞻仰革命遺址、緬懷革命先烈,心靈一次次得到革命洗禮和熏陶。

  觸摸歷史,不只是為了感受那份光榮和責任,更是為了充分汲取歷史營養,更好地延續那種衝破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偉大精神。牟旆博士在給醫院同事們的微信中寫道:作為新時代的人民軍醫,對英烈們最好的致敬就是繼承和發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堅定信念,不畏艱苦,在醫療工作中做出好成績。

  “長征在我心中,再不是薄薄幾頁紙的教科書,也不單單是毛主席筆下激昂澎湃的《長征》組詩,而是一段鮮活的歷史、一代人的追尋。”消化科丁凱博士也深有感觸地説。

  重走長征路,不忘老兵情。今年已77歲的廖萬清院士是這次醫療服務隊中年齡最大的成員。來到88歲的老兵華立模家中,兩人的手就緊握不放。在診斷老人患有嚴重皮膚病後,廖萬清親手為老人敷上藥,承諾免費接老人到上海進行後續治療。臨別時,老人將大家送到門口,就像當年百姓送紅軍,惜別之情溢於言表。

  在瑞金,醫療隊探訪了紅軍遺孀王淑賢,得知老人患有骨關節、眼疾和風濕等多種疾病,專家們診斷後寫下詳細的治療方案和注意事項,留下了聯繫電話,並送上慰問金和物品。

  在遵義,已是101歲高齡的老紅軍王道金得知醫療隊要去看望他,特意穿上了他珍藏的紅軍軍裝,專家一行給他送去了鮮花和祝福。得知老人關節不好,不宜站立,侯春林教授為他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並教給他一套腿部保健操,老人開心不已。就在道別時,這位老紅軍在醫護人員的攙扶下站了起來:“我要站起來跟你們合張影!”老人的舉動讓在場每個人為之感動和敬佩。

  爭做長征人,立起當代軍醫好樣子

  鳳凰山南麓的紅軍山上有座“紅軍墳”,墳前矗立著一尊紅軍女衛生員懷抱病弱孩子專注喂藥的銅像——他就是龍思泉。1935年,龍思泉因替老百姓治病耽誤行軍而被敵人殺害,當時群眾不知道他的名字,便親切地稱他為“小紅”。如今,他的故事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演化成“紅軍菩薩”,他的形象也“變成”了一位紅軍女衛生員。直到今天在當地百姓當中,還流傳著摸銅像可以消災祛病的説法。

  這個淒美的故事感動了每名隊員。這是老一代軍醫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那麼新時期的人民軍醫應該是什麼樣子?拜謁紅軍戰士龍思泉之餘,大家不斷地拷問著自己。

  廖萬清院士兩次隨團到革命老區。廖院士説:“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夢想就等於沒有靈魂,希望我們新一代的人民軍醫像革命先烈走長征那樣,為了理想追求不斷、矢志不移,為了事業百折不撓、堅忍不拔,把醫學這項事業做得更好。”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西非大陸,埃博拉病毒肆虐之際,7名醫護人員跟隨醫療隊奔赴賴比瑞亞,胸懷大愛與死神爭分奪秒地賽跑;

  上海外灘陳毅廣場擁擠踩踏事故現場,15個科室近百名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快速搭建一條搶救生命的“綠色通道”;

  ……

  “今天的人民軍醫,拿什麼讓人民愛戴?靠什麼讓戰士放心託付?就是要胸懷大愛、技術精湛、能打勝仗,就是要向長征路上的前輩們那樣,勇於犧牲奉獻、勇於攻堅克難。”普外科主任胡志前在日記裏這樣寫道。

  遊刃于顱腦“禁區”,一次又一次創造奇跡的神經外科主任侯立軍,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項,22篇學術論文在國際知名雜誌上發表。他告訴記者:“這次走進老區,深感作為一名軍隊醫務工作者,必須帶領團隊刻苦攻關,把更多、更先進的醫療技術帶給基層官兵、送給人民。”

  “深入革命老區開展醫療服務活動,就是要不斷強化新時期人民軍醫忠誠使命的擔當意識,自覺踐行好人民軍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該院院長鄭興東告訴記者,為提升老區醫療技術水準,該院將與老區的醫療機構建立長期合作幫扶關係,從醫療技術、人才培養、遠端醫療指導等方面開展共建合作,進行長期幫扶,在老區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