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新驅動:加速向種業之都邁進

  • 發佈時間:2015-09-22 02:32:0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這是一個砥礪前行,不斷創新的五年:創制世界首個水稻全基因組晶片,繪成世界首張西瓜全基因組圖譜;

  這是一個敢為人先,勇於求索的五年:北京農科城通州國際種業園拔地而起,育種創新平臺、種業成果託管平臺、玉米品種開發聯合體等多種協同創新模式順利推進;

  這是一個播種希望,收穫喜悅的五年:西葫蘆新品種“京葫36號”打破國外對我國西葫蘆高端品種的長期壟斷,大白菜、西瓜、糯玉米品種推廣面積位居全國首位;

  ……

  這是首都種業大發展的五年。

  種業作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産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為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顯著提高優良品種自主研發能力和覆蓋率,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在2012年的第二屆中國博鰲農業(種業)科技創新論壇上率先提出北京農科城構建新型種業體系的設想,從“良種創制、成果託管、技術交易、良種産業化”四大環節進行改革創新,探索新型種業體系建設路徑,加快種業創新和成果産業化,推進北京種業之都建設。

  新型種業體系“新”在哪

  在良種創制環節,北京市科委從項目立項開始進行資源整合,採取定向委託、招標和自主選題相結合的方式,穩定支援和適度競爭相結合,促進政府、産業、社會等資源的共同參與,注重國家、集體、個人三方的利益協調關係。以首都育種創新平臺和首都籽種産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為基礎,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要素的有機銜接和相互促進,實現“育繁推”一體化的全産業鏈創新。五年來,僅玉米、小麥、大豆、西瓜、大白菜五種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數就達183個。

  在成果託管環節,北京農科城率先建設種業科技成果託管平臺,形成公益託管、市場化託管兩種模式,吸引了250家國內外科研單位和企業進入。1萬項科技成果實現託管,5000余個新品種得以展示,20多個品種完成産業化開發。

  在技術交易環節,北京農科城採取企業主體、科研院校參與的方式,整體設計交易規則,探索新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加強種業科技成果(品種、技術、智慧財産權等)的價值評估和交易服務,推動科技成果價值化、商品化、股權化和産業化。去年5月,在北京市科委的積極推動下,北京農科城通州國際種業園正式掛牌北京國際種業品種權交易創新基地,與中國農科院共同建設國家種業科技成果交易平臺。截止至2014年底,北京農業技術交易額超過160億,是“十一五”時期的近2倍。

  在良種産業化環節,北京農科城以國家層面的“一城兩區百園”農業科技産業促進體系為依託,構建起高通量的種業成果轉化共用平臺,促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支撐種業科技推廣和全産業鏈創新創業,探索建立商業化育種、股權激勵和基金收益反哺科研等機制,促進種業産業持續快速發展。正是得益於這些探索,自主培育的京科、農華及中單系列玉米新品種推廣面積達到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的18%。

  在新型種業體系建設中,北京農科城深化良種創制與種業交易中心、首都籽種産業科技創新服務聯盟、育種創新平臺和種業成果託管平臺、通州國際種業園區(即一中心、一聯盟、兩平臺、一園區)“1121”協同創新機制,構建了作物、畜禽、林果花卉、蔬菜、水産“五大”種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育種從傳統到生物育種、經驗向精確育種、科研向商業育種轉變,産生了一批重大前沿科技成果,首都籽種産業的優勢地位不斷強化。

  作物育種:以商業模式創新加速新品種産業化

  基於首都豐富的科技資源,北京市科委作為北京農科城協調推進部門全力搭建“政産學研用”相結合的作物育種創新平臺,聚集了8家企業、5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與建設。平臺整合了價值上億元的儀器設備、萬餘份種質資源,近30個實驗室,500多名科研人員,形成了開放、創新、高效的共用網路合作的創新研究新模式。

  育種創新平臺以智慧財産權為紐帶,促進科企合作共同開發市場,以企業商業資本為紐帶,加快玉米、雜交小麥等種業成果的産業化,以核心技術為紐帶,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向企業匯集,提升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

  ■案例1

  探索院企合作商業化育種新模式——北京農科城玉米新品種開發聯合體

  北京市科委推進北京市農科院與北京德農、山東登海等企業共同組建北京農科城玉米品種研發聯合體,探索“企業需求、訂單育種、聯合開發、共拓市場”的商業化育種發展之路。按照市場機制、成果約定的原則,簽訂了京科968玉米新品種開發協議,由合作企業向北京市農科院支付品種權使用費2000萬元,加快了京科968玉米新品種在全國的大面積推廣應用。該品種實際推廣種植面積由2010年的600萬畝增加到今年的1600萬畝。

  ■案例2

  探索股權激勵新機制——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

  本著“模式創新、優勢互補、股權激勵、利益共用”的原則,北京市科委推動中種集團與北京市農科院合資成立中種雜交小麥種業(北京)有限公司,以股權投資(中種資金入股50.28%,北京市農科院科技成果入股29.17%,小麥中心科研人員技術及資金入股20.55%)為紐帶,形成企業主體的“育繁推一體化”機制,加快雜交小麥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北京雜交小麥新品種出口印度、烏拉圭、尼日利亞等亞非拉國家進行試種,並在巴基斯坦大面積推廣,平均畝增産30%—50%。

  ■案例3

  探索基金介入助力種業新模式——北京順鑫農科種業公司

  北京市科委推動北京市農科院、北京順鑫集團、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共同出資成立北京順鑫農科種業公司(順鑫集團資金入股44%、種業發展基金入股12.5%、北京市農科院成果入股43.5% )。通過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的介入,推動了成果的價值化、商品化和産業化開發。“以前我們院主要是提供好的原種和配套制種技術、配套高産高效的栽培技術,現在有了順鑫種業這個實體,我們能更好地分享新品種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而進一步推動育種技術研究。”北京市農科院玉米中心主任趙久然説。

  畜禽:技術創新 “護航”首都食品安全

  優良的品種是高品質畜禽産品的源頭,為從源頭上保障市民對安全、優質、高端畜禽産品的需求,北京市科委以項目為支撐,以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依託,搭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企協同創新模式,強化畜禽種質資源創新,建設畜禽種業科技示範基地,穩步推進種豬與奶牛的性能測定、遺傳評估和良種登記,完善聯合育種體系,保護、開發和利用優質、特色的地方品種,將北京油雞、京紅一號、京粉一號、北京鴨及北京黑豬等地方特色資源打造成高端品牌,促進優勢畜禽産業升級,為首都食品安全保駕護航,引領和支撐全國畜禽産業發展。

  ■案例1

  打破“洋雞”品種壟斷

  在北京市科委“蛋種雞大規模産業化生産關鍵技術研究”和“優質高産特色蛋雞新品種的選育”等科技項目的持續支援下,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以科技創新提升蛋雞品種的核心競爭力, 自主研發的京紅京粉系列品種因較好的本土適應性和優異的産品性深受養殖戶歡迎。其蛋種雞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的“全進全出”兩段飼養新模式和“高産、穩産”技術,以及“三維”孵化理論為實現北京農科城産業鏈創業功能,構建精準、高效的蛋種雞繁育體系,使蛋種雞打破“洋雞”一統天下成為現實,僅京紅京粉系列品種就推廣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累計推廣25億隻,市場佔有率達40%以上。

  ■案例2

  構建奶牛良種自主繁育體系

  為縮短奶牛良種繁育整體水準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北京市科委支援首農集團開展了北京市奶牛良種選育與繁育體系建設研究,充分利用首都奶牛種源與技術優勢,構建起由高産奶牛良種群體組成的北京地區奶牛良種自主繁育體系,生産水準達到世界先進的萬頭規模,率先在全國實現“低風險、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種公牛規模化自主培育,打破國外奶牛種源對我國奶牛種業的壟斷制約,建成輻射全國的奶牛良種供應與技術示範基地,進一步鞏固了北京市全國奶牛良種基地的核心地位,目前北京奶牛良種全國市場佔有率達到35%以上。

  林果花卉:以工廠化模式助力都市農業生態圈建設

  儘管北京的大街小巷已經給人“足夠美”的享受,但這座城市依然存在主要景點特色不突出、綠化建設中觀賞性不足等問題,與生態良好的世界城市還有一定差距。據此,北京市科委實施了“首都增彩延綠科技示範工程”“北京林木種苗産業提升‘圃林一體化’科技示範”等科技項目,加大彩葉、抗逆等新品種的篩選和培育,構建高效的種苗工廠化繁殖技術體系,為北京市百萬畝造林工程和郊野公園建設提供優質苗木,使首都園林從“綠化”向“彩化、美化”轉變,向特色、精品轉變,引領其走上了“高端、高效、高輻射”之路。 而在果樹、花卉育種上,北京市科委同樣緊扣産業的發展需求,通過系列項目支援,選育高端適用品種並加大推廣力度,為首都生態文明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

  ■案例1

  首都增彩延綠科技示範工程為首都披上華彩綠裝

  北京市科委組織實施的“首都增彩延綠科技示範工程”項目,聚集園林綠化方面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內優勢特色苗木企業,評價、篩選出在北京地區表現優異的彩色樹種和抗逆樹種,建立了彩色、抗逆樹種苗木工廠化快繁技術體系,使金葉蕕、金葉榆等彩色抗旱苗木樹種實現快繁和規模化、工廠化生産,生産能力達到年産500萬株左右,在項目的示範帶動下,預計8年時間後,將有80多個優新植物品種在北京示範、推廣,從而形成“三季有彩、四季常綠”的宜居景觀。

  ■案例2

  開發優質品種助推果業轉型發展

  ■案例3

  隨著北京果品産業結構對品種品質、抗性等要求的提高,優質新品種開發已迫在眉睫,北京市科委以“都市農業果樹新品種選育及科技示範”項目作為突破口,力圖培育出綜合性狀優良、適合都市農業發展的新品種。目前,項目已成功選育桃、葡萄、杏、櫻桃、核桃、板栗早中晚熟配套的果樹新品種9個;在通州、大興、豐臺等區建設都市農業果樹新品種展示基地165畝,示範基地500畝。

  以市場為主導主攻高端花卉品種

  遵循北京花卉育種以市場為主導的特點,北京市科委支援順義國際鮮花港開展高檔球根花卉品種選育工作,現已培育和示範推廣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鬱金香、百合、彩色馬蹄蓮和蝴蝶蘭等優質新品種10個,新建成的高檔鮮切花設施栽培和加工生産線年産鬱金香、百合等240萬束,大大推進了球根花卉的産業化、標準化進程。

  蔬菜: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豐富首都“菜籃子”

  業內專家認為,蔬菜良種在蔬菜生産要素中貢獻率最高達50%以上。據此,北京市科委加大蔬菜良種研發力度,通過採取良種、良繁、良法三結合的方式,實施“蔬菜良種科技增效工程”項目,選育和篩選出一批適合北京地區蔬菜生産的優良新品種,在全國建立2萬餘畝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在京郊主要蔬菜産業區建立1000個蔬菜良種綜合示範點,示範優良品種、優質種苗及配套技術萬畝以上,通過蔬菜良種良法配套推廣,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生産效率,豐富了首都“菜籃子”。

  ■案例1

  精細特色高端蔬菜品種研發結碩果

  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迅猛發展,耐低溫弱光設施專用品種、抗逆反季節速生葉菜和精細特色高端蔬菜品種需求上升,品種卻相對缺乏。北京市科委發揮北京蔬菜種業科技的領先優勢,開展了高品質蔬菜良種繁育關鍵技術研發,培育出36個特色性狀達到或超過國外同類主栽品種的設施專用茄果類瓜類蔬菜、反季節速生葉菜和高品質的精細特色蔬菜品種或組合,其中“京葫36號”西葫蘆品種比國外品種增産20%以上,其種子價格比國外品種低60%。截止至2014年底,北京蔬菜種子銷售佔全國市場的1/4。

  ■案例2

  建設種子檢測ISTA認證與服務平臺

  為促進我國種子進出口貿易健康發展,改變中國種企在進出口貿易中的被動地位。北京市科委通過實施“北京農科城種子檢測ISTA認證與服務平臺建設”項目,構建了與國際接軌的種子品質檢測服務平臺,建立西瓜、番茄、向日葵、白菜四種蔬菜作物的品種純度及真實性分子檢測技術體系,制定了17項主要農作物種子健康檢測技術規程,為25家種業企業出具近300份農作物進出口檢驗報告,為“中國種子”走向世界保駕護航。

  水産:科技創新助推養殖産業融合發展

  圍繞北京冷水魚和觀賞魚仔種産業發展需求,促進良種繁育技術體系的提升,打造水産仔種品牌,北京市科委重點實施了“冷水魚仔種産業化示範工程”“鱘魚集約化、規模化繁育技術成果轉化”等系列項目,建立了8個冷水魚仔種繁育基地,提高了鱘魚和鮭鱒魚繁育、商品魚養殖等技術水準,改變了過去鱘魚苗靠從歐洲進口,成活率低、魚種成本高的局面。目前,北京市鱘魚、鮭鱒魚苗種産量在全國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50%和40%以上,在鮭鱒魚繁殖和養殖生態環境調控、多倍體育種等領域居國內領先水準。

  ■案例1

  建成國內最大觀賞魚繁育基地

  隨著觀賞魚養殖業在北京郊區形成規模,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北京市科委支援北京市通州鑫淼水産總公司建成了國內首家國家級錦鯉良種場,完善了觀賞魚新品種、新技術示範試驗體系,建成7個養殖示範推廣區,形成金魚、錦鯉的三級養殖示範,杜絕了違禁藥物的使用,年用藥量較以前下降40%,不僅改善了養殖生態環境,實現了觀賞魚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也提升觀賞魚産業的綜合效益。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上世紀90年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一粒種子回答了美國經濟學家布朗的問題:依靠科技進步。是的,一粒種子托起一個民族,而科技創新則是最有力的支點。

  “惠及千家萬戶的科技是最酷的科技。”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北京農科城視察時曾不止一次強調。這也正是首都新型種業體系發展的努力方向。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贏——以科技創新為著力點,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新型種業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面向世界、輻射全國的種業産業化格局……在建設種業之都的道路上,北京將大步邁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