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退失菩提心

  • 發佈時間:2015-09-18 17:31:59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佛教中有很多偈語。所謂偈語,就是充滿哲理,蘊涵禪機的話。這些話,只能感悟,不好説得太明白。如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嗎?

  對於偈語,我向來主張感悟。這些話看似簡單,往往是很多禪師一生的心得。我到任何寺廟,都喜歡看高僧們留下來的偈語。至於從各種佛教書中看到的,就數不勝數了。每每觀之,揣摩之,所受教益頗多。既可以從容處世,也可以淡定人生。

  辛卯歲末,應友人之約赴重慶閒遊。重慶過去倒是去過幾次,可惜沒有造訪過大名鼎鼎的大足。於是對友人説,這次説什麼也要去大足看看。

  大足是重慶的一個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知道大足縣的人不多,知道大足石刻的可謂家喻戶曉。石刻,也稱石窟藝術,即依山順勢在石頭上開山造像,賦予文字、圖畫的藝術形式。像我國的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均莫如此。有人説這種藝術源於印度和中亞,我表示懷疑。在北京週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我就親眼看到古人類在石壁上塗抹穿鑿的痕跡。至於有沒有印度及中亞之人打造的規模大、充滿藝術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管怎麼説,人類自直立行走,有了語言,懂得審美後,在千奇百怪的洞穴、石壁上記錄了繪畫、文字及雕塑作品,無論如何,是讓後人自豪的事。

  大足石刻不像有些石窟,只在一個地方,它遍佈大足縣方圓13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據統計,大足有大大小小的石窟區100多處,光雕像就有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字。其中,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和多寶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大足石刻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審議通過,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由於時間的關係,到大足看石刻不可能全部盡覽。我們選擇了寶頂山。

  到寶頂山看摩崖石刻,離不開趙智鳳。趙氏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出生於寶頂山附近的米糧裏沙溪,他家境貧窮,但對母親很孝順。小時侯,有一次母親生病,求醫于古佛岩的高僧。母親身體好後,他立志削發出家。16歲去成都參學求戒,後雲遊到大輪院,看到了柳本尊事跡,很受感動和啟發,便傚法以化水治病為方便法門,達到弘揚佛法的目的。3年後他回到家鄉,將出家的小廟古佛岩改建為聖壽本尊殿。從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縱橫五里,在寶頂山完成了一座龐大的“U”字型造像群,在當時轟動朝野,民間也有“上朝娥眉,下朝寶頂”之盛況。

  關於寶頂山的摩崖造像藝術,用驚奇、慨嘆都不為過。而我更看重的,是這些造像藝術背後所付出的勞動和文化的律動。我以為,當時趙智鳳創意主持這個巨大的文化工程,並不是完全從雕塑美學上去考慮,甚至他並不精於雕塑藝術。他所處的南宋時期戰火不斷,人民呼喚天下太平,既然皇帝沒有能力抵禦遼金的入侵,人們只好祈望于佛祖了。再一個原因,在趙智鳳之前,以至在唐朝時期,已經有人開始在大足雕塑摩崖石像了。在中國眾多的摩崖石刻中,幾乎都沒有創作者的姓名。即使到了趙智鳳這裡,也依然沒有留下創作者的姓名,這大概與官刻不無關係吧。如果以今天的審美看,沒有留下創作者的名字,反而更增加了藝術的神秘感。我到過很多寺廟,也像很多佛教信徒那樣跪下膜拜。有一次,一位佛教界的高僧問我,別人拜的是佛,你拜的是什麼呢?我知道他在考問我參禪的悟性。我説,別人為什麼拜佛我不知道,我在拜佛的時候,更多的是在拜前人的勞動。你想啊,那麼高大的一棵樹,經過木工之手,沒用一顆釘子,就能雕塑出這麼一尊偉岸的佛像,而且幾百年不倒,你能説不是一件偉大的創舉嗎?聽了我的話,高僧不禁淚流滿面,他説,我們供了一輩子佛,真的不知道佛是什麼。你今天告訴我們,佛是勞動,你是真正的與佛結緣了。

  在寶頂山,可看的可道的摩崖造像很多,諸如大佛灣的六道輪迴塑像、千手觀音龕釋迦佛涅槃臥像、牧牛證覺道場的一組長達27米的十組造像等,都會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啟迪,使你從心底不得不發出佛大不可度量的感嘆。感嘆之餘,我拿出筆電記下了三則偈語:

  偈一: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偈二: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偈三: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于無上道。

  此三則偈語我不是同時發現的。偈一在寶頂大佛灣北岩中部通編17號《大方便佛報恩經變》龕中者最為醒目,但個別字跡已經剝落。此外,在其他16處均有刊刻,可稱作菩提倡。上世紀40年代,有大足石刻考察團到達寶頂山,人們普遍認為偈一所言為寶頂的創建者趙智鳳勵志之作。想想看,要完成這樣一件偌大的工程,得需要多少物力財力人力,更為關鍵的是在長達70年的建設中,趙智鳳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寶頂山。他就像傳説中的愚公一樣,用畢生的精力孤注一擲就幹這麼一件事。儘管這有點賭人生的味道,可我們除了敬佩恐怕還是敬佩吧!

  至於偈二、偈三,反映的是同一個內容,但在精神層次上又有所不同。我們既可以視作趙智鳳一人的“自造像,面佛發誓”的誓言,也可以看作是歷代佛教徒,特別是那些默默無聞的能工巧匠們的誓言。由此,讓我不禁想到毛澤東曾説過“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的話。確實如此,列寧也説過,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精神一旦掌握在人民手中,就可以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就大多數人來説,究其一生還不至於遭遇“熱鐵輪”“百千劫”吧,既然如此,那我們何必不堅定自己的人生目標——“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