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給“停滯型增長”開藥方(經濟透視)

  • 發佈時間:2015-09-16 03:58: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張茉楠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最近舉行的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持續低迷的通貨膨脹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隨著大宗商品繁榮週期趨於結束,全球價格總水準趨於下降,通貨緊縮壓力不斷加劇。如何擺脫“停滯型增長”,成為擺在很多國家面前的一大難題。

  根據摩根大通全球通脹數據,今年第二季度全球通脹率僅為1.6%,不僅低於去年底的2%,更遠低於1990—2013年間全球平均11%的通脹水準。歐美國家的核心通脹率也長期偏離通脹目標,7月份歐元區通脹率為0.2%,美國為0.2%,英國為0.1%,日本為0.2%,均遠低於央行設定的2%的目標。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放緩,工業生産下行,通縮風險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

  美聯儲加息節點臨近,加劇了全球市場價格波動。美元主導全球經濟金融週期,美聯儲如果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將意味著美國長達10年的量化寬鬆週期結束,開始轉向緊縮週期。在這一過程中,美元升值效應一方面通過影響進口商品價格的渠道影響價格總水準;另一方面,由於美元是全球大宗商品的基準計價貨幣,美元的持續升值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數據顯示,全球初級産品價格指數從2014年年初至今年7月下跌36.7%。近3年來,彭博大宗商品指數下跌40%,今年以來下跌了近17%。國際原油市場更是遭遇重創,布倫特原油目前已較去年8月的年內高點下跌了約56%。

  實體經濟增長乏力、産出缺口擴大,也是導致通脹低迷,甚至成為通縮的重要因素。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需求動能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增量需求從美歐主導開始轉向新興市場經濟體。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增量需求的放緩,産出缺口開始加大,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的競爭焦點,從而直接導致全球價格總水準的下降。作為全球經濟晴雨錶和國際貿易先行指標的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自2014年11月以來下跌約38%,為30年來的低位,凸顯出全球經濟放緩和原材料進出口萎縮帶來的貿易低迷。

  此外,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全球經濟和價格總水準的影響更為深遠。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勞動人口週期變化拐點。以15歲至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衡量,美國和中國在2006年至2009年經歷了勞動年齡人口週期峰值,歐元區和日本人口週期已于1988年至1992年見頂,人口結構的老齡化趨勢導致儲蓄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增長趨於停滯。這是導致供給失衡,並進一步引發全球需求萎縮和價格總水準下滑的重要因素。

  世界經濟增長軌跡和格局漸變,解決通脹和流動性問題,單靠延緩美聯儲加息和全球央行再次貨幣寬鬆難以奏效。結構性問題還需要結構性改革應對,尋找新的“供給替代”,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切實促進全球經濟增長才是治本之策。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16日 22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