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海關特殊監管區進入改革深水區

  • 發佈時間:2015-09-15 16:29:54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夏陽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方案》,全面系統部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和創新升級的方向,明確將現有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區、保稅港區及符合條件的保稅區一併整合為綜合保稅區。

  據悉,《方案》提出了按照類型、功能、政策和管理進行整合及從産業結構、業務形態、貿易方式和監管服務入手展開優化的重點舉措,並提出將創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績效評估體系,加強考核評估,落實退出機制,引導區域從注重“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上述舉措旨在積極服務‘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和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要求,以便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更好地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開展整機生産、零部件、原材料配套、研發結算等業務,形成産業結群。”日前,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在重慶舉行的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工作現場會上作出上述表述。

  特殊監管區需科學發展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指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在我國關境內,賦予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關實施封閉監管的特定區域。多年來,海關特殊監管區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設立審核和建設推進方面,海關主動服務“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要求,積極推動優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佈局,支援促進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事實上,近年來,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整合優化工作已經開始,在批准設立的16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經過整合優化,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已累計減少38個。

  在拓展區域功能、支援各種貿易業態發展方面,海關推進檢測維修、研發設計、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展示交易等新興貿易業態的發展;結合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不斷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和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在重慶、蘇州兩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開展貿易多元化試點。

  在完善管理體系、創新監管模式方面,先後制定了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準入、退出、入區項目指引和海關監管辦法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了制度體系;會同口岸管理部門推進智慧化卡口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貿易便利達到新水準。經過共同努力,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正在形成區域佈局不斷合理、政策功能逐步完善、企業通關更加便捷、新興業態日益發展的新局面。

  將依據四原則整合優化

  《方案》發佈後,海關總署將會同相關部門統籌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創新升級工作。據了解,相關工作將按四個原則推進。

  一是發揮區域優勢,促進外貿穩增長。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優勢,繼續吸引國際投資,引導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項目入區發展,支援區內企業加強技術研發和設備改造,提升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增強企業出口競爭力。充分發揮産業集聚優勢,支援電子資訊、行動通訊、汽車及零部件、積體電路、醫療設備和航空航太等先進加工製造業配套發展,培育新的外貿增長點,助力推進外貿穩定增長。充分發揮物流便捷優勢,吸引國際採購分撥中心入駐,擴大進口,促進國內消費。

  二是創新政策措施,連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總結評估貿易多元化、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等試點經驗,適時擴大試點,創造有利於區內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延伸産業鏈價值鏈、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政策環境,變“大進大出”為“優進優出”,變加工製造單一發展為保稅製造、物流、服務等聯動發展。

  三是創新監管制度,支援新興貿易業態發展。把“政策洼地”變為“創新高地”,創新與保稅展示交易、融資租賃、跨境電子商務等新興貿易業態相適應的監管制度,推進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深度融合;支援區內企業開展與製造業相關聯的貿易結算、物流配送、檢測維修和研發設計等業務,增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是堅持依法行政,確保安全與便利。提升法治思維和依法執政能力,提高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水準;簡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審核和驗收流程,加快推進現有區域整合優化;深化“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貿易便利化改革,創新監管查驗機制,落實“三互”推進大通關建設,積極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探索建立企業“自主核報、主動披露”與海關抽核相結合的監管模式;落實“雙隨機”要求,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加快物聯網、智慧卡口、雲計算、北斗車輛定位等新技術的應用,實現可視化、智慧化、一體化監管,做到安全與便利相統一。

  相關連結

  整合迫在眉睫

  自1990年第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設立以來,截至目前,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共有122個,類型分為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等6種,分佈在29個省區市,其中東部地區76個,佔總數的62.3%;中西部和東北地區46個,佔比為37.7%。

  2014年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封關運作面積261平方公里,實現進出口總值4.2萬億元人民幣,佔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16%;實際利用外資675億元人民幣,佔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9.1%。海關特殊監管區內的進出口總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了30%左右的增速,吸引了一大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拉動力強的製造業巨頭入駐,為穩定外貿發展、培育産業集群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外貿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加工貿易增速逐年放緩,且佔貿易比例有所下降。“只是名稱和功能上略有差異,現在不少監管區域已經陷入成本上升、利潤下滑、外需不穩的困境,整合迫在眉睫。”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各類保稅區因功能不統一,大多以製造業為主,生産性服務業缺乏政策支援等也成為特殊監管區的發展瓶頸,整合迫在眉睫。

  結合各地經濟發展的需求,在加快存量整合的同時,適度控制增量,無疑是特殊監管區良性發展的趨勢。通過加速整合優化,特殊監管區域保稅功能、政策優惠及監管模式最終也將統一。

  據悉,部分地方海關已開始研究落實政策。杭州海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關正研究制定支援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的實施意見,全力支援浙江省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協助浙江省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優化發展,發揮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開放型經濟中的平臺示範、項目集聚、産業輻射作用。

  具體措施還包括優化監管服務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加強與省級部門的協作配合,推進“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依法行政營造有利於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的法治環境,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強化企業自律管理,促進守法便利,同時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維護公平、開放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環境,確保安全與便利相統一。(夏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