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陳根:我只是想在復旦安靜地賣肉夾饃

  • 發佈時間:2015-09-15 07:56: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程彤輝 周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晚上7點多,復旦大學南區不二肉夾饃店的生意剛告一段落,突然來的一波客流,讓陳根又忙活了一陣子。

  身穿黃色T恤的小男孩是店裏的“老顧客”。等烤饃的間隙,陳根調侃起小男孩脖子上新貼的紗布和剛開始的暑假,“我小時候啊,暑假的前一個半月用來玩,最後一週用來補作業。”

  這是陳根的不二肉夾饃在復旦周邊經營的第6個月。最初來到復旦時,“不二”還只是文科圖書館附近的流動攤點,6月初,“不二”有了自己的店——和隔壁的炒飯拼一個店面。儘管店面只有一米見寬,在眾多餐飲店中並不起眼,但已經有了回頭客。陳根是剛剛大學畢業3年。他放棄了原先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穩定工作,只為了“在復旦安靜地賣肉夾饃”。

  4個人,一輛載著流動攤的三輪車,和一個一米見寬的店面,這幾乎是陳根創業生活的全部。

  能感到自己每一刻都在燃燒

  陳根原來的工作是在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負責南海平臺的機器維護,每天的工作從早7點到晚7點,連續工作4周後,會有4周的假期。這個國企鐵飯碗,陳根卻覺得不適合自己,“圈子太小,生活太穩定,能看到你一輩子是什麼樣子的”。

  2014年4月,陳根在飛機上結識了一名創業者,這名創業者辭去了年薪二三十萬元的外企工作,在西安做起了石油貿易。這名創業者的經歷引起了陳根的興趣。趁著放假,陳根到他的公司幫忙,負責接洽業務和完成項目。“每天都在接觸新的人和迎接不同的挑戰。”陳根發現,“這種生活我比較喜歡,可以感覺到自己每一刻都處在燃燒的狀態”。

  最終讓陳根真正“燃燒”起來的,是家鄉陜西的肉夾饃。早在上大學時,他就覺得家鄉陜西用千層燒餅夾滷汁肉做成的肉夾饃在外地會很有市場。在創業公司待了一陣子,他告訴自己,應該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2014年7月,陳根用了一個晚上,跟父母交代了自己辭職做肉夾饃的想法。“最初他們非常反對”,為這事,陳根和父母多次“交鋒”,最終父母沒有阻止他的選擇。

  8月辭職後,陳根沒有急於創業,而是先到北京一家生産肉夾饃的公司工作,但他發現彼此的發展路線並不相同——對方會犧牲産品的品質來擴大生産規模,陳根則主張在産品品質方面精益求精。4個月後,他決定自己創業。

  陳根給自己的肉夾饃取名“不二”,覺得這個名字比較“接地氣”,容易被人記住。他和原來北京的同事和在上海賣過小吃的高中同學,共同組建了青年不二團隊。2015年元旦,不二用團隊成員各自的積蓄,正式開始創業的前期籌備。

  從研製到開業

  由於3個人都沒有做肉夾饃的經驗,籌備從最初的學習“打饃”開始。不二團隊來到陜西潼關縣找師傅,遇到一家肉夾饃店先試吃一下,再和師傅談。一天下來,每人要吃六七個肉夾饃。

  “找到合適的人很難。”陳根説。不是所有賣肉夾饃的師傅都願意傳授手藝,有的人本身技藝不夠精湛,有的人則要價頗高,半個月就要收取每人三四千元的學費。在縣城裏“逛了好幾天”後,不二團隊終於找到了一個當時準備結婚、暫時沒在工作的打饃師傅。

  打饃可以拜師學藝,滷肉則無從學起。因為肉的配方不外傳,只能提供打碎的料包。“這樣的話,我們的技術有一部分就會掌握在別人手裏”,陳根覺得不行,“還是要靠自己研發”。

  1月底,不二團隊在西安租了間房子,從網路、他人口中蒐集制肉的配方,每天買回5公斤肉,一次煮1公斤。除了家鄉原汁原味的經典肉夾饃,不二還打算研發出一種口味偏辣的肉夾饃。在川菜、湘菜流行的當下,“只做不辣的肉夾饃,太局限了”。

  最沮喪的時候,莫過於煮了一鍋味道很糟糕的肉,又不知如何改善。“過兩天找到了個新方子,試了一下又覺得‘還不錯喲’。”3個人的心情,經常在失落和欣喜中變換。

  過完年,不二團隊又開始研製涼皮。3月中旬,他們來到上海,原計劃把店開在商業中心,但是不二找遍漕河涇、張江高科徐家匯等商區,最多一天走了將近40公里,也多因租金過高或位置不佳而無果。

  為了降低成本,不二決定先以擺攤的方式來檢驗肉夾饃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陳根想到了大學生。考察了復旦周圍的攤點後,不二決定先把攤擺在復旦。

  不僅僅只是賣肉夾饃

  4月1日,蹬著三輪車,不二開張了。對陳根而言,和以前坐飛機上下班的“光鮮”行業相比,剛開始蹬著三輪車、防著交警賣饃,還是“有點尷尬”。

  “尷尬”還不是最大的煩惱,儘管營業初期開展了買一送一的促銷活動,但生意並不好,“平均每10分鐘才有人來買一次饃”,每天的銷量僅有六七十個。

  20天過去,眼見情況依舊沒有好轉,陳根坐不住了。在復旦貼吧發貼三度被刪後,不二創辦了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青年不二”。4月21日,不二發佈文章《不要攔我,我只是想在復旦安靜地賣肉夾饃》,並推出免費送饃的促銷,得到復旦學生大量轉發。閱讀量超過了4萬次,500個饃在兩天內全部送罄。不二家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來,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賣300多個饃。

  青年不二的推送末尾都會附上一句話:“其實,不二不僅僅只是賣肉夾饃。”在主要負責微信公眾號的陳根看來,與其説是一個線上宣傳的工具,他更想把線上的不二做成“一個有文化的平臺”。翻閱公眾號的歷史消息,不難發現除了促銷活動和營業動態更新,有不少推送是圍繞青年、圍繞復旦展開。

  4月底,不二得知文科圖書館外的小吃攤位可能將面臨管制,就聯合復旦的“敢享”平臺舉辦了一次線下留言活動,組織學生給圖書館門口的“賣小吃”的叔叔阿姨留言。後來,陳根分3次,在微信公眾號重將同學們的留言一一展示出來。“大家對這些賣小吃的叔叔阿姨了解得太少,每次都只是買,卻不知道他們的姓名。”儘管這些推送並未給肉夾饃的銷量帶來變化,陳根卻更加關注流動小吃攤群體背後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他有意在微信平台中繼續就此進行深入討論。

  未來,他希望青年不二能夠成為一個社區,面向學生廣泛徵稿,並討論“年輕人對於生活中一些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開店以來,不二多了不少回頭客,一次次線上線下舉辦的活動也拉近了距離。陳根每天查看訂閱號時,也需要一一回復來自用戶的留言;一些用戶在買饃、吃饃之餘,也會聊一些其他方面的話題。有同學問他如何實現與本專業不符的職業理想,不二就結合自己的經歷,從學習、實習等多方面給出建議。

  經過3個多月的經營,不二團隊增添了新成員,已經度過了開業之初的忙碌期,每天7點半起床買菜,晚上11點收工回家,作息日漸規律。與之前海上的日子相比,陳根感覺現在的生活“充實了很多”。

  等暑假學生走了之後,不二將暫停擺攤,花更多精力在産品研發上,包括肉夾饃和尚未正式推出的涼皮。 “先把這家店做好,再一家一家來吧。兩家店也行,3家店也行。如果一家店能做好,也挺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