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天下第一糧倉”的 棚膜致富經

  • 發佈時間:2015-09-15 01:0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初秋時節,榆樹田野鄉間,微微泛黃的玉米靜靜等候著收穫季節的到來。驅車駛入五棵樹鎮進步村,映入眼簾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藍天白雲間,座座白色塑膠大棚如鋼琴琴鍵般灑落路旁田野。

  別的村正值農閒,但年近花甲的村民周建文卻一刻不得閒:大棚裏的番茄到了採摘的時節,不少南方客商早已提前“駐村”等待收購。周建文每天過著往返于家——大棚——進步蔬菜批發市場“三點一線”的忙碌生活。

  周建文種植蔬菜大棚已有近10年光景,家裏有16米寬、150米長和200米長的兩棟棚。一年十五六萬元的收入,老周並不滿足,“我在村上算一般的,大戶一年能掙20多萬元,全家老少齊忙活。”

  在周建文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進步村蔬菜批發市場,眼前的一幕讓記者大開眼界:印有“東北三省(農村)最大蔬菜批發市場”的條幅醒目地懸挂于市場的圍墻上,場外廣場上整齊碼放著上萬個塑膠包裝箱,幾十輛挂著江蘇、浙江等地車牌的“前四後八”大貨車一字排開等待柿子裝車。

  “進步村蔬菜批發市場在東北乃至全國都小有名氣。市場年交易蔬菜1.2億斤,是國家級定點蔬菜批發市場。每年5月到10月,豆角和柿子的價格甚至成為銷地的風向標。”吉林省進步蔬菜批發市場總經理、進步村支書王龍生説。

  進步村這個近600戶人家的小村莊,蔬菜大棚就有635棟。僅此一項,全村每人平均收入18000元,高出全市水準50%。

  吉林榆樹市是全國産糧第一大縣,享有“天下第一糧倉”美譽。這個縣在種好糧食的同時,積極調整結構,從一年一茬的糧食種植,到發展四季不罷園的棚膜果蔬栽培,豐富“菜籃子”,趟開了致富新路。

  種植棚膜蔬菜與種糧相比,收益差至少在5倍以上。産業發展起來後,圍繞包裝、加工、運輸、銷售,又可以解決農民就業,增加收入。讓農民真正實現了一年到頭有活幹,一年四季有錢賺的致富夢想。正在挑揀柿子裝箱的村民徐艷萍告訴記者,裝一箱40斤的柿子能掙1.5元,幹活麻利的一天能裝100多箱,月收入3000元左右。

  進步村只是榆樹市棚膜産業紅火發展的一個縮影。去年末,榆樹市棚膜蔬菜園區發展到106個。其中,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區9個,蔬菜總産值實現32億元。“今年榆樹計劃新發展5個面積共5000畝的標準化棚膜蔬菜園區,並重點打造冬春綠色棚膜蔬菜産業帶。”榆樹市副市長徐閣説。

  短短十幾年間,進步村的棚膜産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靠的是全村上下一心的勤勞肯幹和“領頭羊”心中一股不服輸的闖勁。但商品化生産並讓特色經濟釋放更大的發展空間,還需用現代農業理念領航。

  做大做強需要科技支撐。記者採訪中發現,部分農戶在發展棚膜産業時,缺乏相應的科學技術手段和管理能力。品種相對單一,産後商品化處理和加工技術落後,且深加工的能力非常有限,農民商品種植的服務産業鏈條還不牢固。

  “誰來告訴我,明年種什麼”的小生産和大市場的矛盾還桎梏著農民發展農業産業經營,跟著價格種,看著別人種帶來的農副産品大起大落讓農民發展經營時心有所戒。要以完備的農業資訊服務應對農産品價格的“不測風雲”。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業資訊服務十分匱乏,農民把控市場資訊能力較弱,難以應對農産品價格的大起大落,亟須政府相關部門提供資訊護航。

  用現代經營理念引導生産,培養農民的合同契約意識。目前,棚膜經濟的發展還停留在千家萬戶小生産,“能人經濟”為主導的發展路徑上。棚膜産業的“拳頭效應”沒有完全釋放。各級政府應針對棚膜産業加大扶持力度,在種植技術、資金投入、農民融資方面給予支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