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市民餐桌的蔬菜怎樣保證安全?

  • 發佈時間:2015-09-14 01:31:2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砂鍋

  如今,許多綠色蔬菜比豬肉和魚賣得還貴,這個錢值嗎?綠色蔬菜基地種植蔬菜有何妙招?近日,記者來到無公害蔬菜大棚對現代生態農業一探究竟。請關注——市民餐桌的蔬菜怎樣保證安全?

  “剛才試吃過了,味道真不一樣。”

  “不知道我們社區什麼時候有這樣的模式呀!”

  ……

  9月10日,在北京市農業局宣傳教育中心的組織下,50名關注生態農業的市民,走進延慶廣積屯村茂源廣發種植專業合作社無公害蔬菜大棚,從源頭“追蹤”參觀安全果蔬種植過程。北京茂源廣發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果蔬百餘種,在這裡市民們可以看到平時在超市購買的尖椒、彩椒、茄子和黃瓜等果蔬的無公害種植技術,以及其種植期間所進行的食品安全把關。

  感受蔬菜綠色防控科技

  來自安貞西裏社區的王女士説,以前常常參加“北京農業在社區”活動,對於無公害蔬菜有一些了解,平時自己挺注意健康飲食,買菜一般都去超市買無公害的。但今天是第一次來到田間地頭、親眼見證無公害蔬菜的生産過程。

  進入大棚之前,記者發現,每個大棚門口都有紗網一樣的“門簾”,還有“腳墊”,植保站的技術人員説:“這‘門簾’是防蟲網,不光是門簾,整個大棚都覆以防蟲網,就像一個大蚊帳,有了它,棚外的蟲子就別想鑽進棚裏;這‘腳墊’是消毒用的,防止人為地把病菌帶進棚裏;我們每個小的細節都嚴格按照北京市農業局植保站要求,使用綠色防控技術。”

  進入大棚後,記者看到了尖椒的上方挂著一塊塊黃色和藍色的板子,這不是裝飾品,而是用來對大棚內的害蟲數量進行監測,為害蟲防治決策提供支援。棚裏每隔幾米挂著一些2寸見方的小袋子,有位阿姨問道,“這是做什麼的?”北京市植保站李雲龍解答:“每個小袋子裏裝著200多頭捕食螨,用它來吃害螨,就不用打化學農藥了。”

  這些比芝麻粒兒還小的蟲子,果真能有這麼大威力?據介紹,它們是貨真價實的生物衛士。依靠它們,對番茄、黃瓜、彩椒等蔬菜的薊馬、害螨兩種主要病蟲害防控已達到100%,合作社生産的蔬菜達到了無公害蔬菜標準。

  從尖椒大棚裏出來,市民來到黃瓜棚裏,看到工人們正忙著采收新品黃瓜。“瞧這果子多可人,沒打農藥,摘下就吃,口感倍兒棒。但如果打了農藥,整個品質就會降一大截兒。”正在棚裏忙碌的老陳説,大棚裏的捕食螨、瓢蟲等害蟲天敵,成了園區蔬菜生産的好幫手。

  線上線下購買都放心

  大棚外面,剛剛採摘的五色彩椒、兩種大小黃瓜、長圓茄子、還有番茄等15個品種,閃著新鮮亮麗的光澤,整整齊齊地碼成一堆一堆,供市民挑選。

  “我們一家三口今兒採購了將近二十斤蔬菜,十幾個品種,特別是那五顏六色的彩椒,看著都饞人。而且剛剛看了這無公害蔬菜的生長過程,真的是安全有保障,回家可以大膽放心吃”。

  據北京市農業局植保站工作人員介紹,包括茂源廣發合作社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在內,從2013年到現在北京市一共建設了51個蔬菜綠色防控示範基地,總面積超過2萬畝。這些基地內的蔬菜産品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達到100%。他透露,京津冀三地將聯合開展蔬菜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推廣,並籌劃建設首批80個蔬菜綠色聯合防控基地,初步計劃北京建設40個,津冀兩地建設40個。這些基地都將按照北京現有綠控基地的標準來建設,並實行嚴格的考核標準,一旦發現違規使用劇毒、高毒農藥或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的,將從嚴處理,執行嚴格的退出機制。

  為了讓更多市民買到綠控基地的産品,北京市農業局植物保護站綠色防控示範基地服務平臺已經開始與生鮮領域內各類線上、線下平臺洽談對接,利用移動互聯網+的模式在社區中推廣綠控基地安全農産品

  目前部分産品已進入線上銷售系統。北京市農業局植物保護站又與菜先森(北京)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建立戰略合作,採用微信點菜、淩晨採摘、直送到店、客戶自提的模式。服務平臺同時正與首農生活、金質生活等大型農業企業洽談合作,在其線下連鎖超市內設立綠控專櫃,預計明年上半年更多的居民就有機會吃到安全、新鮮的綠控蔬菜。

  社區與鄉村對接互動

  如今,在北京市一些地方,社區支援農業模式悄然走入市民的生活,直接把蔬菜端上市民餐桌,或讓市民親近土地,下鄉種菜,回歸“田園生活”。

  社區支援農業簡稱CSA,在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瑞士,並在日本、歐美等地得到發展。當時消費者為尋找安全食物,就與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建立經濟合作。

  今年44歲的林先生是北京市的一名公務員,但卻對當“農夫”情有獨鍾。由於在“小毛驢市民農園”包了一塊30平方米的土地,幾乎每個週末他都要驅車40公里,去農園照料瓜果蔬菜,感受把酒問農桑,忘憂天地間的快樂。他説,“參與農耕教會了我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節制慾望、與人為善”,而且“小農場帶來的更大收穫是明白了農民的擔憂、需求和艱辛。

  據了解,“社區支援農業”採用計劃性生産模式,消費者先交菜金,農場按照客戶需求的菜品種植,定價也是固定的,農場可以賺取10%的利潤。農場蔬菜全部是有機生産,不用農藥,採取人工捉蟲、物理防蟲、性誘滅蟲、配營養液殺蟲。此外,農場還採取多樣性種植,如農場喂豬和雞,一方面提供農家肥,一方面確保生態穩定。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有一些成功運作的企業,但嚴格意義上來講,現在的社區支援農業這一模式尚處於初級階段。”真正的社區支援農業要求消費者預付款,與農民共擔風險,農民和消費者一起建立起本地食品經濟體系並創造一個環境,從而實現食品保障和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

  據介紹,目前,北京市多數蔬菜基地採用專業合作社做法,由農場經營者從事資金籌集、承租菜地、雇傭農民、市場推廣和銷售等工作,雖操作簡單,但風險較大,發展社區支援農業模式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