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愛桃花我愛家”

  • 發佈時間:2015-09-14 03:31:4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鐘欣

  青山蔥蘢,綠水盪漾。夏日時節,記者走進湖南汝城縣土橋鎮周家村一個普通農家小院,只見盛開的鮮花隨風搖曳,鮮花後面走出何利群老兩口,在陽光下微笑招手。這個普通農家院有一個11口人的大家庭,在鄉親們眼裏,這個大家庭可就不那麼普通了。

  藝術家庭

  1968年,當時的周家訓是村裏文藝隊的導演。媒人對他説,縣城邊有一個女子能歌善舞。見面後,周家訓便認定了這位叫何利群的女子:“一開口就把我征服了,唱得好聽。”

  共同的愛好讓他們過上了夫唱婦隨的甜蜜日子。周家訓把當地口口相傳的音樂進行編曲,由何利群演唱。後來越唱越專業,何利群和縣城裏幾位退休教師組織了一個小樂隊,空閒時就約在一起吹拉彈唱,既唱黃梅戲、傳統歌曲,也學流行音樂。這支樂隊還到各村表演,去養老院慰問。

  丈夫周家訓也多才多藝,音樂、書法、素描、建築設計樣樣都懂。小兒子周建剛家新建的那棟漂亮實用的小洋樓就是老周的設計成果。他的手寫倣宋体在當地也頗有名氣。2002年,他與兩個兄弟一起,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設計並製作了當時縣裏最長最高的“香火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轟動全縣。

  在明亮的客廳裏,何利群拿出她心愛的唱歌本,厚厚的一大本,第一首就是《我愛桃花我愛家》。“家鄉盛開的桃花是我心中最美的花,看到盛開的桃花我就想起了家,我愛桃花盛開我愛我的家……”何利群引吭高歌,情真意切。

  和美家庭

  66歲的何利群每天早早起來做早飯,接送小孫子上學,負責兒孫等一大家人的生活起居。孩子們也經常挽著她的手去逛街購物,令鄉鄰們稱羨。她説:“我講不出什麼大道理。但這些年來,我們一家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相處和睦,確實很快樂。”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何利群夫婦就是家裏的頂梁柱,除了照顧孩子和年邁的父母,還要照顧單身弟弟的生活,接濟一直未生育的伯父一家。“在我這個家庭裏,最多的時候有13人一起吃飯。”何利群告訴記者。

  當年,何利群為伯父伯母洗衣洗被,扶老人上廁所、曬太陽,領著鄰居陪老人聊天解悶。伯母癱瘓在床後,何利群除了送飯喂藥,還要給她擦洗身子。1998年,老人安詳離世,周家訓夫婦按當地習俗,為老人體面地操辦了身後之事。

  父母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們。周家“孝悌為人倫之本”的家訓得以代代相傳。

  周建剛説:“幸福其實很簡單,付出不求回報,懂得感恩,自然而然地把身邊人的開心快樂放在第一位,自然能收穫幸福。”

  勤勞家庭

  改革開放初期,汝城縣土橋鎮周家村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手工作坊,部分村民從事傳統的煙花爆竹生産,利潤比較豐厚,但風險也大。何利群夫婦沒有從眾,而是選擇了祖傳的洗衣刷子手工藝生産,雖然掙的錢不多,但安全平穩得多。

  “我媽媽從小就教育我們要獨立,不能怕吃苦。”周建剛對記者説。

  在何利群和丈夫的言傳身教下,兒孫們相信,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大兒子周建軍高中畢業後開始承包建築工程,長年在外艱辛勞作。付出就有回報,周建軍早在多年前就蓋起了小洋樓,步入小康之家。

  周建剛大學畢業後,在長沙一家公司任項目經理。2004年開始自主創業,先在長沙開餐廳,生意不錯。隨後,電腦專業出身的他把目光轉向網路遊戲軟體開發,2009年,夫妻二人投入軟體製作,月收入均過萬元。今年年初,他們又承包了村裏10畝地,嘗試種植優質葡萄,開始了返鄉創業。

  公益家庭

  村裏有一位叫周智慧的老人活了90多歲,去年離世。多年來,何利群夫婦經常到府看望老人,陪老人聊天,家裏買了水果點心、做了好吃的,都會給老人送去。周智慧非常感動。每年過年,老人都會拿出紅紙,親自執筆,給周家訓夫婦寫上一封感情真摯的新春慰問信,感謝他們的長期關愛,並送上新春祝福。

  村裏的公益事業,周家人總是走在前面。2007年,大兒子周建軍拆舊房建新房,出資硬化了周邊幾條巷道,極大地方便了左鄰右舍。2014年村裏建設小廣場,周建軍捐款1萬多元。2014年3月,土橋鎮率先在全縣啟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活動,何利群一家人積極參與全村的衛生大清掃活動。“我家的院子還得了獎。”何利群指著“巾幗創建,美麗庭院”的榮譽牌對記者説。

  現在,周建軍關注著村裏祠堂後面的那片有些殘破的庭院。他對記者説:“我很希望這片嘉慶年間的老房子能夠得到保護,這樣荒廢下去太可惜,已經通過鎮政府在向縣裏有關部門反映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