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親朋,首份工資算著花
- 發佈時間:2015-09-13 06:42:1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無論社會視角如何寬容,年輕人都該清楚第一筆工資于摯愛親朋的意義
對於年長一些的人來説,即使過去多年,他們依然可以精確到“分”地記得自己第一筆工資的數額與去向。款項不算多,花銷倒不少——父母、兄妹、恩師、鄰里眾人的禮物一份也不能落下。早在發工資前幾天,就開始急切盤算買什麼,只待把錢攥在手裏那一天,下了班直奔商店,頗豪氣地買下心儀禮物,走進親友幸福的笑靨。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説,第一筆工資的花法更多元。
我的同學甲君畢業後在國內一所知名高校從事行政工作,辛苦倆月後終於等到發工資之日。不料試用期工資微薄,支付房租後所剩無幾。我問他,發工資沒給父母買點禮物?他倒頗是驚異:“都是親爹親媽,還在乎這些禮節幹什麼?這點工資什麼像樣東西也買不了。”並理直氣壯地向我兜售他的觀念——獨立生活的中心是我,而不是父母,我們沒有必要被老套的工資消費觀綁架。
不禁替他父母心生一絲酸涼——省吃儉用供養至畢業的兒子,領到第一筆工資隨即宣稱自己才是生活中心,坦坦蕩蕩空手回家。
但僅憑甲君一例,便斷言90後在消費第一筆工資時態度自私、情感淡漠也有失偏頗。
乙君在電視臺當記者,大約半個月前,他曾詢問我的新地址。前天收到來自南粵的快遞——一枚精緻的金箔書籤。細問得知,自己剛領了第一個月工資,除了匯給父母,還給大學好友寄了禮物。雖是分隔兩地,快捷的物流也能將心意絲毫不減地及時送抵。
丙君供職于公關公司的數據部門,大約是職業習慣感染,她的工資分配也細化到了數據分析的程度:百分之多少支付房租,百分之多少派送禮物,儲存留用,皆有規劃。已然不同於舊日裏一股腦全買禮物的衝動消費,多了幾分理性,也多了幾分過日子的踏實。
近日,大學同學的微信群裏時常有紅包派送,多是剛剛入職的同學用第一筆工資發放。其實金額不多,但哄搶的樂趣卻讓漸漸冷寂的群氣氛又活躍起來。
供生活、孝父母、買禮物、發紅包……多元的消費方式讓90後的第一筆工資有了許多去處。殊途同歸,諸多選擇最終給這筆錢款涂上了可供回味多年的紀念色彩。
第一筆工資往往不多,但確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象徵符號——拿到這摞鈔票,意味著年輕人有了獨立生存的資本,意味著有回饋父母的能力,意味著開始有人情交際的必要。而這筆錢的花法,實質上是價值觀的映射。甲君鼓吹獨立而不免自私,乙君身處新境不忘舊友,丙君理性規劃免於衝動。
因此我並不贊同在“如何花第一筆工資”的問題上,給90後貼一枚群體性的標簽,僅在我身邊,三人的做法已經迥異。那麼放大到社會整體,千差萬別的消費選擇,又豈是幾枚標簽可以概括?
身處21世紀第二個10年,消費環境深刻變革,理財觀念深入人心。我們已難再用數十年前的標準來評判當今年輕人的消費舉止。而在房租昂貴、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都市,當下年輕人所承受的壓力,絕非數十年前可比,我們難以要求囊中羞澀的新人顧及眾多親友。對待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不妨用寬容一些的目光。
但無論社會視角如何寬容,年輕人都該清楚第一筆工資于摯愛親朋的意義。錢財雖非萬能,但在人生第一筆工資這樣特殊的時刻,我們還是有必要用真金白銀的付出,向親友表達高純度的情意,哪怕數額不多。諸如甲君,雖買不起“像樣的禮物”,提幾袋水果回家,父母心中大概也會有幾分寬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