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老師就是最好的職業

  • 發佈時間:2015-09-09 08:32:35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欣瑤

  9月10日,是我國第31個教師節。對隴西縣和平初級中學的校長張志英來説,也將是他度過的第31個教師節。從1982年開始當老師,張志英就一直沒有離開過農村學校。如今,他的教齡已有34年,但是他的教師情結比這還要長。

  “在我心目中,老師就是最好的職業”

  1982年1月,高中畢業不久的張志英來到隴西縣渭陽九年制學校當了一名民辦教師,當老師是他從小的理想。

  上班第一個月,他領到了22.5元的工資。這些收入,在當時的農村不算多。村裏和他一般大的小夥子,隨便到附近的磚瓦廠打工,每個月的工資也比這高很多。

  雖然工資低,但張志英心裏卻很熱乎。從小學起,他就愛學習,高中畢業了,最喜歡的地方還是學校。張志英説:“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理想職業,在我心目中,老師就是最好的職業。”

  張志英是家裏的老大,上有奶奶、父母,下有6個還年幼的弟妹,父親常年患病,家裏缺少勞動力,這個家的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叔叔、舅舅跑來勸他:“娃啊,現在你正是身體好的時候,出去打工掙些錢,家裏的日子也能好過些。”

  但張志英認準了這個職業,踏入校門那一刻,他就沒想過要離開。

  參加工作的前10年裏,張志英一個月的工資最多時也只有40多元,這些錢對於貧困家庭來説微不足道。就算是最難的時候,張志英也沒有動過離開的念頭。學校裏的工作,他一點都沒有落下;對家裏的虧欠,他課餘時間拼命地彌補。

  每天天還沒亮,張志英就帶著弟弟下地幹活,等到地裏的活幹得差不多了,他又趕到學校給學生上課。母親和弟妹們幹不了的重體力活,全靠他晚上幹,有月亮的時候,他能幹到深夜12時許。

  寒暑假是張志英最忙的時候,他要出門打工貼補家用。“有一年暑假,我到山西的煤礦背煤,一個月掙了500元錢,這對於我們家來説幾乎是天文數字,相當於我一年的工資。”但是暑假結束後,張志英還是回到了學校,繼續拿著他那份40多元的工資。

  吃再多的苦張志英都不怕:“我不怕幹活,最怕的是離開學校和學生。”

  就這樣,張志英的民辦教師一當就是12年。(轉4版)

  (接1版)直到1994年,他以民辦教師的身份考入了隴西縣師範學校,拿40元工資的日子才一去不復返了。

  “生活上不如人,工作上要讓人看得起”

  19歲那年,張志英雖然是個優秀高中畢業生,但是當老師他兩眼一抹黑。

  上班第一年,他帶的是三年級數學課。由於很喜歡初中時的數學老師,他的數學成績一直不錯。

  進了教室就是老師,要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這和自己學知識大不一樣。

  張志英模倣著初中數學老師的教法給孩子們上課。沒課時,他挨著教室去聽其他老師的課。

  雖然是大娃娃教小娃娃,但是第一屆學生的成績非常不錯。在小學畢業考試中,全學區數學前10名的學生裏有9名出自張志英的班上。

  他説:“我常常想,我雖然生活上不如別人,但是工作上一定要讓別人看得起。”

  在當民辦教師的12年裏,他一直都帶小學的數學課,雖然他家裏活多事雜,但是班裏的課他一節都沒有耽誤,而且成績一直在學區名列前茅。

  1994年,張志英進入隴西縣師範學校接受正規的師範教育,他忽然發現自己以前的教學問題纍纍。

  在師範學校的學習中,他明白了什麼叫“有教無類”,什麼叫備課“備學生”,他開始關注兒童心理學,開始研究如何培養農村孩子的學習習慣。

  師範畢業後,張志英繼續回到這所學校教初中數學課,他的課堂也變得豐富了很多。他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不同;性格不一樣,在課堂上老師的關注點就有所區別;就連作業,他也分類佈置,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所提升。

  1999年,畢業短短3年時間,張志英就成為這所學校的校長,也是全學區最年輕的校長。

  36歲當校長,張志英自己都沒有想到。但是農村學校的校長在他看來,就是學校裏“下苦”的人。

  在渭陽九年制學校,張志英是校長,但他更像清潔工、值日生、修理員。學校經費緊張,有什麼需要維修、建設的項目,能自己幹的,張志英決不從外面請人。

  2001年,學校給學生修建廁所,為了保證建築材料的安全,張志英在建築工地一住就是一週時間。

  2002年冬天,學校運煤的車翻在了當地一個叫狼灣溝的地方,這裡附近沒有人家,煤又一時沒法拉走。由於擔心學校師生過冬的煤有閃失,張志英就一個人守在煤車旁邊度過了兩夜一天。

  2003年,學校要實施危房改建項目,為了節約成本,張志英利用週末和老師們一起拆除危房。由於房屋橫樑年久老化,張志英從橫樑上摔了下來,當場不省人事。等他醒來時,老師們已經把他抬回宿舍,他全身是土,滿嘴是血,但張志英堅持沒去醫院。

  “學校搞好了,流失的學生就會回來”

  張志英剛當校長時,渭陽九年制學校是學區裏的薄弱校,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整個學校的風氣很不好。

  接下校長這副“擔子”,張志英不像別人想的那麼高興,倒是愁得幾天沒有睡好覺。

  農村學校教學品質不好,有很多家長不惜捨近求遠把孩子轉到縣城上學。在張志英看來,這是農村教育最讓人痛心的地方。“學生進城上學要租房,還要家長放下地裏的活去陪讀,這對於農村家庭來説是很重的負擔。”

  改變學校的教風、學風,讓農村的孩子不再流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為了讓老師在課堂上負責任,張志英沒課的時候,就會去教室聽課。課講完了,他主動和老師討論如何改進教學方法。

  剛開始,老師們覺得校長來聽課很彆扭,後來發現他誰的課都聽、誰的課都評,慢慢地,就在教學上用了心。

  學校的學風不好,孩子們打架鬥毆的很多。有一次,一個叫董鵬飛的學生打傷了同學,對方家長找到了學校。張志英知道,董鵬飛的父親早逝,母親沒有能力支付醫藥費。他就幫董鵬飛墊上醫藥費,並鄭重地告訴他:“從今天開始,我來當你的家長,學校裏的任何事情都由我來負責。”

  從這時開始,董鵬飛學習上的事、家裏的事張志英事事過問,這個以打架出名的學生慢慢地開始轉變。

  由於初中是寄宿制,張志英為了方便管理,索性一週五天都住在學校,白天管教學、晚上管生活。每天下晚自習,張志英都會雷打不動地站在學生宿舍前,直到熄燈,宿舍裏的學生安靜下來,他才會回到自己的宿舍。

  就是這樣,這個薄弱校才變成了全縣農村學校裏數得上的好學校。每年中考,這裡的學生成績比有些縣城初中都要好。張志英説:“以前我們每年都有20多個學生轉學去縣城,現在到縣城唸書的學生大大減少。”

  不僅孩子們流失的少了,一些以前出去的學生又回到了這裡。這兩年,還有縣城的學生衝著渭陽學校的名氣來上學。

  2010年,張志英又被調往學區的另一所薄弱學校——和平初級中學,他還是像以前那樣,聽課、進宿舍、搞衛生、值班。如今,和平初中和渭陽初中都成了隴西縣農村初中的佼佼者。

  張志英説:“學生們能安心在農村學校上學,家長們不用捨近求遠進城陪讀,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